本书首先分析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发展的方向,而汉语言文学学科也需要进行应用性转型的改革,重新给予其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及未来发展问题。全书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现状的角度切入,对我国汉语言文学当下的理论建设进行研究,指出了其中有待完善的部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本书的知
本书是一部怀念已故的当代有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的著作,收录了陆建德、解志熙、孙玉石等诸位当代有名学人的数十篇纪念文章,深刻怀念了钱钟书、王瑶、贾植芳、徐中玉、钱谷融等多位学界泰斗,将他们艰苦的治学历程、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深的治学成就一一娓娓道来,将他们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提携后进的高尚品格通过一件件具体事迹展现出来,塑造
本书主要从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以及老龄化社会的老年生态这三个维度出发,在现代性视野中考察现代文学中的“老人叙事”这一现象及其机制。全书主要围绕“书写怎样的老人”和“怎样书写老人”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力求把现代文学的“老人叙事”现象与现代性老人问题联系起来考察,从历史的语境与文学的运行机制这一视域着眼,揭示了现代中国
本书设有“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张惠雯”“诗人档案·杨庆祥”“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王尧”“半殖民地文化与文学”“1980年代诗歌研究等栏目。
本书收录了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评论家韩传喜、林喦、韩春燕、周景雷等人的评论作品,以及辽宁文学研究中心评论家、辽宁作协网络文学研究中心评论家等的作品共计18篇。评论家队伍既有已经成名获得国家大奖的著名评论家,也有我省近年涌现的青年评论家。这些评论家关注辽宁本土作家如老藤、李铁、班宇等,深入挖掘辽宁文学重要题材的文学史意义。
傅翔从事文学评论工作20余年。他的评论文章,既富于思想性和艺术性,也具备建设性和启示性,是能对今天及未来的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影响。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收入了《精神困境与文学分析》《中国文学是没有希望的——批判小说》等12篇文章,主要是文学领域的相关评论和研究,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代文学中是重大的、不可忽视的。下篇收
《文学内外》是作者刘小新参与文艺学与世界华文文学讨论部分文章的自选集。依据内容,概略地分为以下三个小辑:理论思考、华文文学批评和台湾文学论。第一辑力图以历史化和脉络化为方法重新阐释当代文艺理论的几个问题和概念。第二辑聚焦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第三辑为台湾文学研究,集中讨论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
本书是李玲个人作品集。第一辑是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细读。第二辑是关于几位中外现当代知识分子文化立场的阐释,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问各人的文化心理,并努力把个体文化心理放在与时代洪流的关系中观察。第三辑是各类书评、序言、短论。着重关注的,仍然是性别议题和知识分子议题。第四辑是演讲稿、网络对话和译文。演讲稿和网络对话均
美国汉学家詹姆斯·罗伯特·海陶玮(JamesRobertHightower,1915-2006),曾长期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是美国汉学特别是美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本书以海陶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汉学成果为研究对象,基于原始档案和文献,在比较文学视野下对海陶玮汉学做一个基础性、全面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揭示
本书是上海财经大学本科通识课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模块课程使用教材。本教材通过梳理百年文学发展的脉络,精选有代表性作家若干经典名篇,如鲁迅、沈从文、余华、莫言等作家的小说,五四以来的诗歌、散文名篇,当代诗歌、散文和小说等,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在宏观上把握百年文学的脉络、特征、成就,掌握经典文学作品的要义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