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唐代教坊制度、音乐以及文学三个主题展开。在教坊制度方面,对学界争议未决的教坊名号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唐代教坊“三位一体”和“中央—地方”建置模式的构想;借助新出墓志考补了多位教坊乐官,揭示其家族传承特点。在教坊音乐方面,厘清了教坊四部乐的争议,提出了胡部在中晚唐时期一枝独秀的新解释;以教坊曲《文溆子》为个案,对于
本书是一部音乐之美与音乐人生的大众普及读物。它用故事的形式、典雅诙谐的语言,讲述了全球主要音乐家的轶事及作品,挖掘音乐背后的人生,大师们形象清晰、妙趣横生、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这些大师们的磨难、荣耀,挫折、辉煌,给人以启迪和感动,也极其接近现实生活。本书不仅有助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大师的生活境遇、情感经历
《四川民族音乐》选取能代表四川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汉族、藏族、羌族、彝族的传统音乐,按“民族音乐五类论”进行分类,以“述”为主,并辅以用民族传统音乐进行元素提炼创作的、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四川民族音乐音频,让人直观感受到四川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以达到宣传和普及四川民族音乐知识,弘扬四川传统文化的目的。
本书内容包括:总述、东亚民族音乐、南亚民族音乐、东南亚民族音乐、西亚-北非民族音乐、黑人非洲民族音乐、欧洲民族音乐、拉丁美洲民族音乐、北美洲民族音乐、大洋洲民族音乐。
1963年,以色列外交部打电话给时为交响乐团号手的西玛??阿罗姆,请他以合作的方式去中非共和国组建一支乐队。以此为契机,西玛??阿罗姆发现中非的民乐,尤其是俾格米人的音乐极其特别,他被深深地震动了:“我总觉得他们的音乐从岁月深处走来,但同时,打动了我的内心最深处。然而,我无法辨认它们,我从来没有听到过类似的音乐。它们令
元认知是我们审视自己思想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抽离出来,直击本质,解决问题。元认知策略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时,用心思考此刻他们正在从事什么思想活动。当音乐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并在课堂中融入元认知教学策略时,他将创造出一个别样的学习环境: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作出计划,并
音乐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音乐与人类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它是涉及心理学、音乐学、神经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等的新兴交叉学科。音乐心理学研究已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音乐心理学:认知、大脑与应用》的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介绍音乐聆听过程中的心理效应,探讨音乐聆听对人类感知觉、记忆
本书由10名作者共同完成,他们均为音乐学科中开山鼻祖般的人物,他们为韩中杰(指挥家)、杜鸣心(作曲家,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作曲)、周广仁(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系主任,钢琴家)、司徒志文(大提琴家)、罗天婵(女中音歌唱家)、李光羲(男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女高音歌唱家)、郑小瑛(中国第一位女指挥)、盛
本书是一部音乐史学方面的专著,共分七部分,以音乐学的观点简述了现存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历史,重点研究了历史上丰富的短歌、史诗,古歌谣,祭歌、迁徙歌,牧歌,婚恋歌,哭丧调等等。既研究了现存少数民族音乐,又研究了中国历史上18个消亡少数民族的音乐,反映了音乐在中华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价值。
本书首先对音乐教育进行基本的论述,包括音乐教育的发展、功能、特点、作用以及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对高校音乐教研观念进行探究,之后分析了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审美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校音乐教育与教学实践模式的建构、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多样化模式的创新、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多样化模式的融合以及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模式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