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公务礼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文明礼仪流传至今。在本书中,王小锡教授从大小两方面对中华传统文明礼仪进行了概括地介绍和导读。大的方面,本书从文明礼仪的缘起讲起,从经典出发,以时间为轴介绍了《周礼》《仪礼》《礼记》《家礼》《弟子规》《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小的方面,王小锡教授介绍了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包括诚敬、尊卑、孝亲、敬长
本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泳超先生根据其团队在新疆“重走纪晓岚之路”的经历写就。全书内容由重走地点的所见所闻串连,结合纪晓岚的记载和当地学人、民众的口述向读者展示了充满神秘感与少数民族风情的新疆民俗与风光。同时作者对于纪晓岚的一些说法和当地的一些传说进行了考证,对正统与道统对民间的影响多有思考。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会去农村老家,等到假期结束后,他们便回到北京上学。农村和城市的过节气氛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爷爷奶奶带月月和亮亮参加节日的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很多古老的风俗习惯,吃节日的美食,是为了让他们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 《手绘中国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创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图画书,将中国*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按时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
《民俗中原:唢呐吹奏一阕归乡词》从“渐行渐远的老行当”“一年到头都是节假日”“混的就是这个人情世故”“说的比唱的都好听”“散落在平原上的文化符号”五个方面展示了中原民俗:一些承载了太多河南人记忆的传统老行当;一些独具河南特色的中原传统节日;河南人在人情世故方面的一些民俗礼节;具有中原特色的民间娱乐形式及乡间往事。
《寻根中原:老乡,你贵姓》以散文笔法,对中原地区的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遗传承人加以描绘与记述,让中原人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在随性、自由的文字描述中,了解河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书在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对清末民初晋北庙会的名称、规模、分布和类型进行梳理,接着通过对庙会与自然环境、庙会与人文社会环境、庙会与宗教生活、庙会与经济生活、庙会与休闲娱乐、庙会与社群关系、庙会与地方秩序、庙会与乡风民俗、庙会与教育、庙会与地方社会转型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晋北庙会变迁的实态逻辑及其与民众生活之间的
中古丧葬艺术、礼俗与历史研究
《服饰汇》一书由原王开摄影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孟英编著,是影记沪上:1843-1949丛书之一。本书选取了王开照相馆珍藏的民国年间的大量珍贵图片,经过分门别类的编排,讲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时装业的创业与开拓、发展与兴盛,以及当时时装变化与创新。使读者感受到上海的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