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结构主义批评方法研究苏曼殊诗歌,对其诗歌的意象、语义变化、繁复及错综语汇进行细致翔实的分析,为读者揭示一条进入苏曼殊古典诗歌世界的可能路径;运用俄国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的对等原则为依据,分析隐喻和典故在苏曼殊诗歌中的体现,重新发现苏曼殊诗歌的特质,拓宽苏曼殊诗歌研究的视野;从中
本书通过对《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450余位颂古作者的5700余首作品及320余位禅宗大师的1300多个公案进行综合研究,厘清了禅宗在宋代的传承脉络,梳理了两宋禅宗思想的发展状况,考察了《禅宗颂古联珠通集》的版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颂古的概念、形式特征、公案的来源、类型及参读方法等,论述了颂古对公案阐释的意义,指出了
本书基于民族学符号象征理论,通过对大型藏文化史诗剧《文成公主》的研究,探讨艺术剧目如何解读和展现民族文化,如何运用身体、舞台等符号建构象征意义。史诗剧《文成公主》不仅展现了文成公主的个人魅力,还表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旨涵义,对地方文化产业、经济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产品、地方经济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
金元时期的道教文学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居道教文学史之高峰,此期道教各大教派均有道士从事文学创作,金元时期南北道教文学创作在创作规模、文学文体、文学现象、创作根基、创作目的、创作思维上有着显著的特色。本书系统地梳理了金元时期道教文学的发展实践,具体阐述了王明阳、马丹阳等人的宗教实践及其诗词创作,以及南北方道教文学发展的差
本书分为16章,内容包括:宋代佛教文学概述、宋代佛教诸宗派与文学、宋代僧人的偈赞创作、宋代僧人的颂古创作、宋代僧人交游诗歌、宋代僧人的文、赋创作、宋代僧词创作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兄弟》中的重复格及其翻译、《兄弟》中比喻的翻译、《兄弟》中“文化万象”的翻译,共三章。具体内容包括:词语的重复翻译、句子的重复翻译、篇章(情境)的重复翻译、明喻、借喻等。
本书风景篇对29首以描写风景为主的优美诗词进行了精妙解读,挖出了诗词背后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对壮美山川河流、静宜村舍田家的向往与热爱。主要内容包括:登鹳雀楼、绝句、山行、忆江南、望庐山瀑布、鹿柴等。
本书分为林莽诗歌公式、读几位美学家的体会与感受、读写札记、读诗札记四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关于“诗歌公式”的简述;诗有时是小麦有时不是;思想——狐狸;海魂衫;幸福;瞬间;疯狂的石榴树;时差等。
本书以十七年时期中国科幻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尽可能详尽的文献溯源中,尝试还原这一时段中国科幻的整体样貌,并梳理其在中国科幻发展史与中国科幻文化氛围中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本书相关研究成果对夯实中国科幻发展史、推动中国科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本书以时代为轴,以京杭大运河的终点杭州为主要地理范畴,探讨与这条大运河相关的诗词作品与文学活动,希望在时空的范畴内观察、定位文学与人,讨论地域、行旅如何影响文学的创作与表达,文学又如何记录、构建时空与文化。本书前三章以宋代为限,分别讨论了仕宦商旅往来的西兴渡和升平繁华的沙河塘,并以柳永之词为例,探究了宋人水上行旅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