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论述了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分立与融通的历史进程,分析和阐发在三家之论辩和融合之中,三家哲学理论各自的形成过程以及各自学理所具有的精神内核。本书也力图在儒释道三家哲学的互动之中,分析和寻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发展的线索。在各家互动的发展以及在自身义理内涵确立的基础之上,此线索和逻辑能够得到具体化的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儒
《中与中庸:不同凡响的生存智慧》是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写的小书,主要围绕中和中庸两个概念展开。在中国古代,从西汉(前20625)武帝时代(前140前87)直至清代(16441911)的两千多年之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是儒家学说;在儒家的思想系统中,中和中庸属于核心范畴,与仁义礼智信心性诚敬等为数不多的概念属于同一层
本书是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儒家思想理论辑刊,每年出版两辑,此为第22辑。本书所称的当代儒学,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推进当代儒
儒学传统是江苏历史文脉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按照历史阶段叙述作为一种思想和学术文化传统的儒学自先秦至近代在江苏地域流传、继承和发展的历史。书中以历代出生于今江苏行政区划范围内或生平与此地域有密切关系的儒学人物及其儒学著作、儒学思想、儒学活动为重点,展示历代江苏儒者的学术成就、思想创造和
本书考察了历史上儒家博爱观的形成发展及其理论贡献,而且跳出了以往儒家、儒学的研究仅局限于学者文化的圈子,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民间和制度,例如对国家制度建设中的博爱诉求与慈善救济方面的研究。同时,除了汉民族的博爱理论和实践外,本书还介绍了儒家博爱观念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本书是《论语》全译本。各篇均先分段出原文,之后是注释提示译文。生僻字或多音字随文括注汉语拼音,便于诵读学习。 作者开篇的序言――关于孔子和《论语》,从六方面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孔子学说、孔子思想、《论语》的地位,以及关于《论语》的解释,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论语》,了解孔子。关于《论语》的解释,作者从语言问题和理解问题两
本书继续沿着从传播学视角看老学的研究方法,发扬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思想,贯彻老子尊道贵德的行动原则,探索治国安邦之道,力争实现老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永恒价值,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中华文化走出去而努力。本书设特稿、老学史研究、
《老子》的道德智慧在当代依然影响深远,要阐释、转化和运用老子的道德思想,不仅要尊重文本,又要与当下实际相结合,不断赋予《老子》道德思想以新的内涵和意蕴。 本书以“道德教育”作为古今互通的支点,提供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具体和真实载体,旨在有的放矢地挖掘道家道德思想的古老智慧与时代价值;以道德教育的理论框架
本书的前三十七章为“道经”,重点在阐述“道为万物之母”的思想,从多个侧面介绍“道”的本质和作用,这部分主要阐释“道”的世界观;后四十四章为“德经”,主要阐述“合道即为德”的思想,告诉世人应该如何做才是符合“道”的规律,这部分主要阐释“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书对道家四杰的经典语句进行分类、解读。其中解读部分包括准确的注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句所蕴含的深义。并加入一些链接现实生活的小故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更为宽广的哲学之路,带来了一种更超越的人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