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德意志民族走向现代文明之路,既受惠同时亦受制于其丰厚的思想文化遗产。在其艰难探索现代化的过程之中,始终交织着民族文化主体性与西方文明总体性之间的矛盾。因而,自18世纪以降的德国历史,不仅激荡着启蒙主义的理性、浪漫主义的激情、社会主义的澎湃,同时也充斥着保守主义的回潮、民族主义的抗争、纳粹主义的灾难。
维特根斯坦,被认为是自康德以来伟大的哲学家。他的私生活、工作和属于他的历史时刻交织成一张迷人而又复杂的网,本书则细致探讨了这些交叉点。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都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而本书作者则对其进行了仔细的提炼,并提出了发人深省的新解释。然而,维特根斯坦的激情并不仅仅局限于理论思考,这本书探讨了他对艺术和音乐的沉浸,以及
乔治·巴塔耶是法国重要的思想家,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策源地”。本书从巴塔耶思想中重要的三个主题,即“耗费”“色情”与“至尊性”出发,对他的普遍经济学的思想、政治哲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思想,以及文学与艺术等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将其思想的发展脉络还原与呈现出来,从中梳理出巴塔耶思想的基本结构和彼此的关联,以突
形而上学-(:经验论、唯理论与康德哲学)
哲学和方法论是互不可分的,哲学的思考和创新离不开方法论,方法论往往是哲学思考和创新取得突破的关键,并且方法论本身就是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对于比较法的应用比比皆是,但却并没有对比较法进行哲学提炼,没有建立起比较的统一标准,也没有提出进行哲学比较的系统方法。比较法的窘境并不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纵观世界哲学,也缺乏进行哲学比较的
《第二性》1949年出版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西蒙娜·德·波伏娃对“身为女人意味着什么”提出了开创性观点,并列数了“第二性”所遭受的压迫。她认为,性别身份是在由男性支配的社会中塑造的,而她最令人吃惊的论点成为女权主义运动的战斗口号:“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几十年过去了,波伏娃的著作仍然是人们热烈争论的话题
《狱中札记》(1948)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该书论述了应当从经济关系与文化信仰两方面出发来了解社会。葛兰西解析了唯独俄国在1917年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而其他欧洲国家却并未走上这条道路的根源。他认为社会中的掌权者之所以能持衡拥璇,正因为其执文化价值观与经济关系于股掌之中。这些执政者武力与操纵并施,说服多数人相信
在本书中,尼采探讨了历史对于人生、社会的正反作用。尼采认为,历史对于个人或民族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历史感”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历史感就会伤害并最终毁掉一个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文化体系的生命。因此,必须确定“回忆”的限度,使历史蕞好地服务于生活。本书具有鲜明的尼采风格:语言犀利热烈、批判痛快有力,读来有一种振奋感。
这是薇依在伦敦去世前的文字,多篇系为法国抵抗组织撰稿,从中或可感受“一种学说的纲要”隐然成形。某个无法解释的真实碎片在词语中惊鸿一现。词语从真实中汲取滋养而没有能力包含真实。然而,经过整理组织,词语有可能与真实建立完美的呼应关系,从而为所有渴望重见真实的人类精神提供帮助。每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词语就会焕发美的光彩。
在西方文化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极具诗人气质的大哲学家,也可以发现一些极富哲人气质的大诗人,他们的存在似乎显示了诗与哲学一体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本书把他们统称为“诗人哲学家”。本书由著名作家周国平精心策划编写,首版于1987年,由何怀宏、陈宣良、刘东、杜小真等当时的一批“中青年学者”执笔,介绍了12名他们认为“重要”的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