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文章有:我曾滴酒不沾;重拾;我看体育;河边的战争——童年时期的激情、审美和创造;暗自成长;油菜花开;酒、诗歌及君子之品;最好的时光;搬家记等。
本书为《日用之道》的姊妹篇,分为"日常中的日常""人间烟火""有相知故无怨""传统的未来"四部分。作者从中国生活样式的角度,对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器物进行立体式的阐述,图文并茂,以图释文,有深度、有趣味、有观点。让读者真正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器物之美。本书通
本书分为"以物抵心""日用之器""日用之道""文化转徙""看见设计""日用之美"六个方面,具体而微,记录和探寻人与器物之间的关系与学问,细致品味器物使用时的情景,唤醒旧日的回忆与情感,还原器物里真实的生活方式以及隐含的智慧。日用之道的研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
本书是一部文学散文随笔集,讲述了戚舟在阿勒泰生活的点滴——新疆四季更替的景色,阿勒泰迷人的风光,家里邻居的人情之味等。作者以四季为节点,描绘了新疆原生态风景,同时用季节告诉我们,更迭的不止是时间,也是我们人生的心境。本书作者文笔优美,情感细腻,作品文学性强,文字质朴充满灵气。告诉读者在生活中要学会放慢脚步,享受人生的每
本书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分“我的村庄我的家”“每一口呼吸都是有滋味的”“世间总有扑面而来的烟火味”“时光与爱不负你”四章。第一章是描述作者出生与成长的家乡,一个叫“长川坝”的乡镇,以及一个叫“宋亭廊”的自然村落——那里的景物、风情、人物,和几条狗。第二章是描述家乡特有的美食:螺蛳、蚌肉、糖醋排骨,还有因为家乡建设发展而带
本书为一本游记,主要讲述了作者游历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南京栖霞寺千年佛舍利古塔、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等祖国南方各名山圣地时的感悟,详实的文史资料和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使每篇文章显得既有知识的养料,更具文学应有的魅力。顺带介绍了这些古迹的地理位置,行政管辖区域,周围环境,更使每篇具有知识性。古今对比中彰显出我们所处的这个伟大时
本书是近年少见的亲情散文力作,感人至深,记录了共同生活多年,却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婆和外孙女日常生活中独特而又平常的点点滴滴。连绵无尽的日常片段,构成了一望无际的爱。30余篇平静而有力的散文,多幅动人且入心的照片,背后是凶猛残酷却也处处花开的人生。七十岁姥姥收养四岁孤女,徒步三千余里,自中原归于草原,自此在清贫而丰足的日常
本书分六辑。第一辑:风华正茂:主要收录的是随笔,对时令节气和传统节日进行描述,以彰显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第二辑:路漫修远:主要收录的是游记,对风土人情的描述,以彰显不同地域独特的文化特色。第三辑:人间清欢:主要收录的是美食散文,对全国各地的美食进行文学化的描述,以彰显中国的饮食文化。第四辑:何妨一笑:主要收录的是段子,
《浪花》为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田野,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黑龙江农村的乡土故事;第二章为阳光,讲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小兴安岭大型国有企业初期建厂和工厂子弟的校园故事;第三章为洗礼,讲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工农兵上大学的特殊经历;第四章为大海,讲述了海南岛美丽的热带滨海风光和十万人才闯海
《更远的蓝奔流》是苏娅的最新作品集。作者在对苍山的观察与书写中,融入了自己对自然、对生态、对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乃至在更广阔层面的时间维度上的哲学思考。以云南大理苍山地理现象和自然事物作为叙述对象:森林、鸟类、云和光、岩石、深壑、河川、湖泊、池塘、山脊线、山巅、废墟、野花和灌木,希望把在荒野中的经历和感知,融汇到博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