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通过分析明清时期赣闽粤边界地区的生态变迁、族群关系变动来”来展示近代”客家文化“建构的历史背景,具体研究了山区开发与流民运动;生态变迁与族群关系;从“畲乡”到“邹鲁乡”:动乱、国家认同与“客家”文化;商业发展、土客冲突与“客家文化”等问题。本书认为,晚清“客家文化”之所以会被建构为“中原正统文化”,明中期以来赣闽粤
《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史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以宋元以来闽粤赣毗邻区的族群为对象,以文化表述为切入点,考察宋元以来文人们对闽粤赣的记载,发现宋元到明朝中期,文人们尽管对不同族类有所记载,但更多多的是关注区域性的动乱为主,而发展到明代中后期,表述出现转变,开始较多地关注这一地区的族群性差异,并将这种差异渐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顺独有的地域文化现象,受到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的关注。明王朝“调北佂南”“调北平南”“调北填南”引发大量汉民移居安顺,屯堡人将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顺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与周边族群的互动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认同,又不断地吸取周边族群的文化养分,建构成独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较系统和完整地保留
甘肃省陇南地区宕昌县居住着一支藏族,其经济生活、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语言和服饰都与其他地方的藏族有很大差别。本书作者通过田野调查以及对相关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力求较为深入和全面地阐释,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中,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宕昌藏族族群认同与构建的实践过程。试图说明在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情感的共同作
傣泰民族的起源和演变是国际泰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也是中国地方史和中国民族史、东南亚史、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早期历史乃至印度地方史和民族史,以及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热点。本书对有关傣泰民族起源的几种说法一一进行了梳理,不论是“迁徙说”,还是“土著说”都以较为充分的理由,严密的考证明确指出了他们的
本书因内容丰富,字数较多,故分辑出版,本辑为第一辑,上迄远古,下至北宋。有炎黄的记载,有汉代匈奴的战争与和亲,有唐代回纥、契丹等史料,还有北宋与西夏、辽、金的关系记录。在这些史料中,有某一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有各民族交往史,如匈奴史。有的史料,是某一人物传记中的记录,如张骞、班超传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本书时,
《桑耀华学术文选》为《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之一种,将作者桑耀华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民族学与现代化》、《中央民族学院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古代滇文化的民族属性、滇人与佤崩民族关系茫蛮和金齿、景颇族的山官等的科研论文集结成册,以此探讨滇昆明哀牢金齿的族属问题。
《郭大烈学术文选/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为《云南文库·学术名家文丛》之一种,现按丛书要求统一修订出版。本论文集采用坚持民族自我意识与中华民族整体观、跨学科和民族多元论的研究方法。对纳西族一些文化问题和传统文化模式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探索研究,对纳西族民族文化传承有着突出的贡献。
本书分为中国的人口特点、中国民族之旅、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等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超级人口大国;56个民族;语言和文字;宗教信仰等。
鄂温克历史文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