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出现的病名为纲,对每一种疾病从概述、辨证论治、历代医家补充、医案精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使读者全面认识该病。《张仲景疾病学(第三版)》脉络清晰,文献资料丰富,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是一部实用性和学术性俱佳的专著。
烟建华,男,1943年生于河北省曲阳县,1968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医疗系,1980年获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学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及多校客座教授。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学分会顾
《诸病源候论》由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奉诏主持集体编撰而成,约成书于隋大业六年(610)。该书是我国*部病因病机病候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学术地位和学术价值。本次重加整理,新增了点评,反映了专家多年研习本书的学术体会与临证实践,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疗效提供借鉴,适合中
敖氏伤寒金镜录:《敖氏伤寒金镜录》,由宋元?敖继翁(字君寿,宋元间福建福州人,寓居湖州)撰、元?杜本(清碧)增补,成书于1341年。本书是我国现存*早的舌诊专著,据舌判断发病切合临床实际,因而对后世舌诊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奠定了当今舌诊的基础。本书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馆藏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钱塘王氏刻医林
《内经知要》为李中梓所撰。李中梓(1588~1655)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今江苏松江)人。为明末著名医家,-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其论述医理,颇能深入浅出。所著诸书,多能通俗易懂,《内经知要》是其影响较大的著作,对《黄帝内经》删繁从简,进行选择性的类分,编成《内经知要》一书,使《黄帝内经》的内容
《诸病源候论》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共五十卷,六十七门,记载内外妇儿五官诸科病症一千七百三十九候,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与证候。部分证候并附有养生、导引等防治方法。该书条目清楚,内容丰富,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内容最系统、最全面的病因、病理、证候学专着,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和指导临床的实用价值。宋代以
本书分七章,内容包括:太阴阳明经病症、少阴太阳经病症、经络并病杂症、痛症、外科杂症、小儿经络推拿医案等。
《伤寒论》是《用耳朵学中医系列丛书(*辑)》的一个分册。由丛书编委会精选确定文本后,再由著名的朗诵家白云出岫先生朗读,以书配盘的形式出版,小64开的袖珍版本,附带MP3格式的小DVD盘,让读者能边听边看,边听边读,边听边背。让磁性的声音、优美的文笔、深邃的经义结合在一起,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原汁原味的中医
本《伤寒论》教材是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的基础上,经过修订及编写而成的。其创新性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总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一节,增加了汉代的医学传承与《伤寒杂病论》的奠基的内容,以使学生了解《伤寒论》是如何在系统总结东汉以
本书以杨维杰应用董氏奇穴思路为主,全书分为易学思路、经络思路、腧穴思路、手法思路和治疗思路等几大部分。每个部分都经过了数年乃至数十年的衍生发展和临床验证,*后厘定成为作者的应用原则,进而发展成理论,如脏腑别通、太极对应、体应针法、易学理论等。本书的出版弥补了董氏奇穴原无任何理论的不足,使读者在学习董氏奇穴时,更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