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将广泛使用新材料,随着近年来许多稀见明代史料的出版,明代的相关研究已具备越来越好的条件。比如500册之巨的《明别集丛刊》中就有许多之前从未被关注过的涉黔史料,席书的《元山集》就有一批关于王阳明在黔的诗文,张原《黄花集》中则有与田秋的友赠之作,前者可间接了解部分黔中王门弟子的文教养成,后者则与本选题直接相关,对缺乏
本书稿以京东文人集团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研究的中观视角,在充分梳理学术史和调查文献的基础上,考察京东文人集团自觉结盟的思想特征与活动方式;考索“东州逸党”命名的深层原因,揭示京东文人集团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与思想分歧,全面呈现文人集团的面貌;在儒学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探讨孙复、石介等京东士人“破立结合”的思想与策略。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与轴心,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治理智慧与思想。《漫话科举》是刘哲昕教授的又一部对话体作品,对话地点设定在“科举之乡”福建省莆田市的千年水利枢纽工程——木兰陂,在这样一个著名的科举之乡,作者通过几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与争辩,开展一场关于科举的传统治理智慧的交流探讨,全面揭示了科举制度的十大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最近十多年来收集整理的与古代和海外义仓、社仓有关的史料、文章、金石、文物等,并基于当代公益实践视角进行的相关思考和行动探索。书稿史料浩瀚,呈现了当代中国公益界对于以义仓文化为代表的本土公益慈善文化的发现、恢复和发展过程,以用于应对当代中国的城乡社区建设及相关社会问题。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业界的思考
北宋的政治史基本上以两大问题为中心,一是对外关系,二是改革运动,而这两大问题又相互牵连。在对外的情势上,北宋承受着辽、夏强敌的威胁,当外患进逼时,让人警觉到内忧。由于华夏对外一向有修德来远的主张,北宋在取得对外和平的同时,也可能进一步从内政上反省致弱的原因,把修德来远的意义从维持和平的消极态度,转化为改革内政的积极要求
三至六世纪士族与史学之间的互动,是理解这一时期史学高度繁荣、把握士族文化成就、认识士族社会时代特征的锁钥之一。本书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勾勒士族参与史学建设总体面貌的基础上,次第梳理了士族史学撰述和史学思想诸成就,发掘史学撰述中的士族主体意识,探讨史学针对士族社会功能的发挥,最后对士族与史学互动进行理论总结,认为士
悠久的中华文明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不仅创造了丰厚的文化积淀,还创造了琳琅的物质积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就是这些物质创造的集中呈现,日用行藏的诸多物品之中,蕴藏着中国人的智慧,也讲述着他们的故事。这本书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
一个多世纪来北朝墓志的出土大大改变了中国中古史料的基本景观,为中古史的新视角和新叙事提供了可能,其中聚焦于北朝女性个体生命史的书写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书所收十一篇文章,都是利用新出墓志,加上其他类型的石刻史料和传统文献史料,尽力描摹北朝女性的个体生命史,讲述一个个具体的女性故事,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生际遇的女性故事,合
《土官底簿》主要记载明代中前期南方土官土司世袭情况,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传世本《土官底簿》见收录于《四库全书》中,此书作者不详,原书记载收藏于浙江海盐郑氏家,但郑氏家藏本至今未见传世,存否不详。全书分为两卷,所记载的土官涉及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湖广、广东六省。内容尤详于云南、广西两省土司。记载的主要内容,为各土司机
" 南宋时期,江西吉州有“士乡”之称,诞生了文天祥众多知名人物。本书选取了王庭珪、胡铨、周必大、杨万里、曾三异、欧阳守道、刘辰翁、谢谔等吉州相关士人,从科举、婚姻、生计、社交网络等角度,探讨他们及其家族如何在不安的时代奋进、存续。各章内容逐渐交织,构成一幅南宋士人阶层的整体画面。无论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