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博物馆文物保护与旅游文化传承”这一主题,以博物馆文物的基本知识为切入点,阐述了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概念、理念、原则、技术手段,论述了博物馆文物保护的方法与举措,探究了旅游文化的传承、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逻辑清晰、理论严谨、渐次深入,且文笔朴实、语言通俗流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读者理解与践行博物馆文物
本书涵盖博物馆研究的学术脉络、博物馆的不同主体和主题、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内容,旨在通过相关学者撰写的42篇20世纪博物馆研究著作的专业书评,讨论如《艺术之爱:欧洲艺术博物馆及其观众》《新博物馆学》《博物馆时光机:展示文化》等著作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视角下的相关论题,阐述作者的论述、分析思路与过程,突出表现相关著作对当下博物馆
本书系河南博物院主办的系列出版物《博物管探索》第2辑,集中反映河南博物院在文物收藏、文物展览、文物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主要栏目有“特约”“史学发微”“博物馆实践”“考古探索”“文化遗产研究”等栏目。本辑“文物研究”,刊发论文9篇,集中研究了河南古代主要的出土文物和实物的历史价值。“博物馆实践”,刊发论文5篇,探讨了各
本书系统阐述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官窑瓷器的保护修复和研究成果。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大量清代官窑瓷,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瓷器,釉色品种丰富,其胎釉精良细腻,绘画工艺考究,造型精巧,是中国瓷器釉彩发展和创新的物质实证。但就其现状而言,部分器物存在破碎、缺损、附着物、生物损害等病害。南京博物院文物保护修复人员根据材料筛选结果和方案技术路
本书是伦敦科学博物馆精心策划的一本医学科普读物,汇总了100多个与医学类藏品相关的神奇故事。这里有公元前2200年的穿孔颅骨、用于查询治病日期的轮盘、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用过的手术台、在珠穆朗玛峰上使用过的急救箱、鞋店里的X射线测脚仪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输血装置等。每一件物品都展示了人类面对疾病时的脆弱,也记录了科学家医
博物馆是负责文化传播的重要组织机构,其典藏文物和展览文物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可以为人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保护文物的重要主体。文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反映主流意识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历程,具有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以及科研价值。基于此,本书从博物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博物馆文化的传播
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师徒同心;他们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信仰。本书作者——故宫摄影师韩童用多年拍摄的第一手影像,深入讲述文物修复师们的故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掀起了近几年的文物、文化、历史、国学热潮。在这之后,修复师王津、王有亮、屈峰等人一度在网络上成为“网红”。本书的作者、摄影师正是文物修复部
本论文集是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出版的第八本研讨会论文集,全书围绕2023年(第十届)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数字化转型展开论述。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博物馆发展更广泛、更深刻的思考,引起更多对博物馆感兴趣的人士在观点碰撞和智慧启迪中交流,在博物馆的科技文化传播上达成更广阔领域的合作。
《薪火相传:国内六家鲁迅纪念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1951--2016)》书是作者独立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内六家鲁迅纪念馆的历史和现状研究(1951--2016)“结项成果的修改,全国社科工作办对本课题结项成果的鉴定等级为:良好。本课题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内六家鲁迅纪念馆(其中北京、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以科技创新带动行业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智能服务落地应用也愈发广泛。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加强智能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建设,打造智能服务+体系,实现智能服务的高效赋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AI技术赋予了硬件设备感知的能力《智能服务+系列教材》共五本,基于学校的教学实践经验,系统介绍了智能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