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收录了张芬自2010年至2022年创作的文艺评论文章,按内容分为文艺思想、小说、戏剧、诗歌、电影各类。评论对象有乔治·斯坦纳、列斯科夫、契诃夫、石黑一雄、郁达夫、李建军、谢晋等,涵盖中外,涉及各个文艺领域。这是一部读书人写给读书人看的书,作者以细腻而灵动的笔触,写下自己对文艺作品的观读感受,行文见出思想性及真挚
文学理论研讨文集。公仲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学者,出版论著多部,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影响力较大。2024年正值公仲先生九十周岁,南昌大学中文系李洪华教授在此之际举办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暨公仲学术思想研讨会,回望公仲先生的学术人生,该书稿是学术会议的文章汇总,也是对公仲先生的学术人生的整体回顾,主要内容包括学者名
本书稿共收录作者自2020年以来撰写的文学评论文章60余篇(评论对象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作品),多是对芜湖市基层作者和芜湖籍知名作家创作状况的跟踪和剖析,尤其是对新出作品的及时宣传和推介。这本评论集对近5年活跃于芜湖文坛的作家几乎都做了扫描和透视,堪称芜湖市文学创作的阶段性的晴雨表和丰收图,也是作者文学评论集
想知道苏轼除了诗词文章,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生活雅趣?《苏轼别传:茶道、香道、器道》带你一探究竟。书中从茶道、香道、器道三个方面入手,展现苏轼在文学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为读者还原一个立体鲜活的苏轼。从烹茶品茗的悠然自得,到焚香静思的雅致情致,再到把玩器物的独特品味,跟随苏轼的脚步,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感悟古人的生活美学与人生
本书分为当代河南文学批评、当代文学批评、鲁迅研究、书评举隅四辑,收录了《植物书写与中原文化的隐喻方式——李佩甫“平原系列”小说论》《新时期文学中“疯癫”形象的叙事意义》《野性的呼唤——上海时期鲁迅对动物电影的社会学思考》等文章。
《寄寓的诗性与想象的超越》是青年评论家冯祉艾创作的文学评论集,本书分为两辑。第一辑对近年来青年作家创作重点展开讨论,着眼于写作中出现的新现象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辑对当代作家多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并将作家近年的创作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做到由点到面的铺展,尤其是在其中发现了当代小说的某些症候,带给读者一个较为宽广的视野及作品
这一本专题论文集是对《城市文学地图》(第一辑)的深化。这种深化,不仅仅表现在有关城市文学研究的论文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质量上的提升。对城市文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题材意义上,更是从文学文本上进行全方位的深化。既有个案研究,也有宏观研究。在个案研究上,紧扣城市文学的特质,对具体文学文本的主题、人物、情节、叙述方式、意蕴等
《关键词》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课题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出版两辑。本集刊关注海内外关键词研究的最新走向,主要刊发关键词研究(尤其是中国文化及文论关键词研究)的最新成果,设有学术史、方法论、学者论、要籍叙录、成果总目、
本书由胡小石先生早年开设“中国古代批评史”“修辞学史”等课程的讲义编成,其中第一部分以南京大学图书馆藏稿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为底本,是第一次整理发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讲稿”“中国修辞学史”“唐人七绝诗论”四个部分,体现出胡小石先生在古代文论、古代文学多方面的成就。
通”本义表示到达,与“穷”、“塞”相对,表示流通、通正的状态。本文借助“通”这一关键词作为切入点,串联起《文心雕龙》问题意识与批评方法,更能借以揭示《文心》批评方法的民族特色。本文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以“通其不通”为标题,探讨《文心》批评方法的问题意识。《文心》是一部救弊之作,刘勰不仅看到时代中文学理论批评的三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