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海北站的地理位置、学科定位、生态要素监测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以及长期观测与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野外观测场和实验设施做了介绍。
本书以海伦站2005-2017年水分、土壤、气象、生物的长期监测数据为主,包括台站介绍、主要样地与观测设施、长期监测数据和数据产品等内容。
本书共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天童站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近些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介绍了天童站主要样地与观测设施;第三章包含了2005年进入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后,基于常规观测场进行的生物、土壤和气象等长期联网观测数据;第四章为台站特色研究数据集,包括森林小气候数据、20hm2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第一次植物群落结构数据和土壤
本数据集内容涵盖了我站主要数据资源目录、观测场地和样地信息、2007-2017年承担CERN监测任务的水分、土壤、生物、气象数据和部分长期试验及专题研究数据等。本数据集可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研究领域及对其有兴趣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如果在数据使用过程中存在疑问或需要共享其他时间步长及时间序列的数据,请与四川贡
本数据集出版主要内容包括5个部分:①盐亭站简介;②盐亭站观测和科研平台,主要介绍样地、观测设施和主要仪器设备;③盐亭站长期联网监测数据,包括水分、土壤、生物和气象生态要素数据;④部分长期试验监测和研究数据;⑤参考文献。
本书基于生态气象学的概念和内涵,依据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生态气象学概论、气象因子及其生态系统效应、大气化学成分与陆地生态系统的关系、生态气象的监测技术与应用。重点论述了气象因子(辐射、温度、水、风)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吸纳了大气化学成分变化(CO2、O3、酸沉降和气溶胶)及其生
报告主要从森林资源及其服务功能两个方面入手,分别在国家层面、流域层面以及省级层面分析了40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及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首先,基于1973-2018年国家林业局资源司开展的9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首次阐述了我国40余年来森林资源的变化情况,并对其变化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继而,根据全国森林资源连
该书基于大尺度草地植被调查和多平台多元遥感数据,结合东北地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长期地面观测,系统分析了近二十至三十年来东北地区气候和水文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取了东北地区草原面积、模拟草地植被生长和生物量动态变化,评估了草原生态质量、利用及退化状况等,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从草原生态系统
本书以华东地区典型毛竹林生态系统为例,提出了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思路、方法与流程,系统评估了该区毛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水源涵养功能、土壤抗侵蚀能力等,并进一步提出了生态系统功能综合评价方法,同时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等该区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开展了对比研究。为竹林生态系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的布局原则和建设现状;构建了国家尺度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依托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分析了中国湿地生态健康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湿地生态健康变化的驱动因素,系统介绍了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利用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