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本、康治本是流传于日本的伤寒论版本,康平是日本平安中期的年号,康治是后期的年号。康平康治本被称为伤寒论四大古本之一。康平本的排版格式与其他版本显著不同,有五种书写格式,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被认为是最接近伤寒论原型的版本。康治本原系唐人手抄卷子本,内容很少,国内中医界认为是节录本。本书中《康平本伤寒论》以《和气氏古本》
本书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合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辩辨证之法,从表至里,循序渐进,不遗余力地贯穿以精妙的圆运动思想,令中医思维紧紧地拴在一个圆里,展示出了一气周游伤寒的精髓。解释医理和分析经方交替进行,势在让读者领略《伤寒论》
全书分七章,介绍了寸口、人迎、趺阳三部合参脉诊体系;厥阴病、阳明病、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及太阴病临床医案解析,每个医案包括脉诊分析、病机分析、选方用药、治疗结果、全案解析五部分。最后附历年专题讲座资料汇总。该书从理论到实际运用,以大量临床医案为依托,详细为读者展现了运用寸口、人迎、趺阳脉三部合参的脉诊体系在伤寒六经病
《伤寒杂病论》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由长沙商务印书馆石印,世称长沙古本。也就是本次点校的主校本。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公世以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上海大成书社曾经照版铅印,但这两个版本均已成秘本。刘世祯、刘仲迈详细注疏长沙古本,撰成《伤寒杂病论义疏》十六卷,于1934年印行。《伤寒杂病论义疏》2012年由自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本书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治疗原则和药物的医学巨著。本书所选底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武陵顾从德影印宋刻本,为了能更好地体现《黄帝内经》的独特魅力,编者特意将部分汉字恢复成了具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本书以明代顾从德刻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参考清咸丰二年(1852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以及相关典籍等,进行校勘。本次重刊仍按我社1963年本,书中保留王冰注和新校正语。本书可作为中医学者及爱好者学习、研读之权威性参考文献。
《脾胃论》成书于金元时期,李东垣撰,分上、中、下三卷是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必读古籍。李东垣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饮食伤脾等证,并附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诸方的主治应用、加减配伍。本书作者对《脾胃论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其中,《素问》所论述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突出了古代的哲学
著者从六经辨证角度系统解读了《金匮要略》的专著,先概述了六经辨证在《金匮要略》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方药等方面的应用特点及意义,然后系统介绍了每个病证六经辨证应用的具体内容,以方证为主,从“症-病-证-治则-主方-加减法”层次,剖析杂病治疗中六经辨证的整体性。本书以临床实践为依据,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杂病六经辨证理论与临床
《内经知要》是明代大医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毕生研究《内经》之精髓。李中梓学贯古今,其基本思想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认识相一致,治病脾肾并重,决不墨守成规,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各种疑难杂症很有研究,时人称之为神医。其著作有《药性解》《医宗必读》《伤寒括要》《本草通玄》《病机沙篆》《诊家正眼》《删补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