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收集了根据古印度所造的大乘佛教《现观庄严论》、《入中论》、《释量论》、《俱舍论》、《戒论》《中观》等论典。
本书作者通过搜集门隅历史、民俗和民间文学资料,并深入田野调查,大致梳理出门隅从远古传说,到原始氏族部落,直到吐蕃统治时期的漫长历史,系统阐述了吐蕃赞普后裔在门隅的繁衍历史,以及五世达赖喇嘛治理门隅、诞生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整个过程。
本书收录了刘海军书写的《佛遗教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两部分内容。
和合之路
本书介绍了:以近代中国社会危机为背景的民国佛教判教活动,其实质足通过对佛教传统的正本清源,解决中国佛教的合法性问题,探明复兴中国佛教的方向和道路,为佛教变革寻找理论上的基础。太虚与印顺师徒在判教上开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体现着中囝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在对传统的坚守与疏离中重建的努力。
本书包括绪论,密云圆悟及其禅法,汉月法藏及其禅法,圆悟、法藏派系纷争,雍正帝胤禛介入圆悟、法藏派系纷争,结论等内容。
在大乘佛教中,《法华经》属于问世相当早的大乘经典。据现代研究成果,一般推定《法华经》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2世纪左右于印度形成,也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认为本经成书早于这个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3世纪之间。
由张卫国注译的《金刚经坛经(精)/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收录的《金刚经》和《坛经》正是其中流传*广、*深入人心、影响*大的两部经典,分别阐述的是释迦牟尼与须菩提关于佛教义理的问答和禅宗的创始人六祖惠能大师对禅宗的基本宗旨与教义解说,每经文后面配有详细的注释。
本书作者利用当前佛教史领域新发现的汉译密教文本,发掘其藏文原本,通过对这些文本进行细腻的分析,最终重构11至15世纪藏传密教在西域和中原传播的历史。
本书探讨了中国佛教信仰的主要内容,如忏法、素食、佛菩萨信仰、名山及慈善、讲经等,考察了这些信仰活动的形成过程,揭示了佛教信仰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的互动与影响。本书在研究时,综合地采用了文献学、佛教思想史、佛教社会史、宗教人类学、宗教比较学等方法。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