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书从篇幅浩大的《资治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早期的岩画、彩陶画到汉代的画像石,乃至后来的绢画、帛画,再到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成熟,这些不同时期的作品记载的是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审美追求。世事沧桑与陵谷变迁,王朝兴衰与人事代谢,世间百态与山水花鸟都在画作中有鲜活的呈现。解读这些作品,承载的同样是沉甸甸的历史兴衰。主讲人苏升乾时隔
本书以华人华侨及其生活与事业为研究对象,循南海航路、中南半岛出海之路、东海航路、太平洋航路、印度洋大西洋航路这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航路,长时段、广视野、系统性、综合性地探索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中国人的移民路径、生活内容、事业发展以及精神和物质贡献,各航路上货物流通情况,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萌芽写起,至清朝统治结束
《社会史研究》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书是社会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辑刊,一般情况下常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本书为第14辑,另
本书上起石器时代,下迄1949年新中国成立,讲述了中国人的千年往事,以及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全书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讲故事,中国在西方打开其大门之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共同体,是如何产生、发展和延续的,以及1840年西方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近代西方世界对中国造成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品文化,由专题入手,从人
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诸多典范,对人类的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于人们如何提升自己的修为、如何全方位提升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有极为丰富的论述和阐发。本书从中华民族自身的历史文化中间寻求智慧,通过对《尚书》《管子》《大学》《易经》《道德经》《传习录》等经典的解读,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基因及其现代意义研究”研究成果。本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与分析,从法治的视角透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法治因子的天道、礼制以及民本思想;将法治的“基因”与其“生长环境”分开来进行研究分析,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看出法治研究领域里的“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争论之实质;通过研究
本书分为“匠作传芳”“先贤启智”“佳节呈祥”三个单元,每单元由四课组成,每课一主题。“匠作传芳”展示从古至今能工巧匠的精妙工艺和非凡创造;“先贤启智”解析先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佳节呈祥”介绍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展现各地的风物人情。各单元内容以文化知识为核心,融合历史故事和经典名篇诵读,落脚于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