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外学者对于菲律宾发起的“南海仲裁案”各类学术分析和评述文章20余篇,全面深入地阐明了中国对菲律宾发起的所谓的“南海仲裁案”的政治态度和法理批判。通过上述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的分析和研判当中,较为全面深入地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南海仲裁案仲裁庭”2015年10月和2016年7月分别就管辖权问题和实体问
《欧洲外交史/专题史丛书》系作者张忠绂应世界书局之约而编著的,分为两个部分,共二十八章。*部分叙述自1814年到1914年,第二部分叙述自1914年到1933年,盖因欧洲外交在一战前后有所不同,从维也纳会议开始,一直论述到1933年,体现了欧洲各国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下的外交政策。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恐怖主义的遏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建立,中国未来将急需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国际发展合作理论和实践人才。《国际发展合作:理论、实践与评估》立足本土,追求前沿,以国际化视野详尽介绍国际发展合作的理论、实践和评估方法,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当前的西方援助方式有效性如何?中国应如何优化当前国际发展合作?如何有效设计援助管理体系
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60多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时间持续了444天。这是美国和伊朗外交的一场悲剧,至今还影响着两国关系,一定程度上导致双方多年来互不信任和互不喜欢。作者对大量人质危机的案例进行对比,对当年参与人质解救行动的当事人进行采访,揭露了伊朗人质危机如何发生,军事营救行动如何失败,危机又如
国际关系史工作坊是中日学者组织的旨在在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共同研究的工作会议。自2013年以来,国际关系史工作坊在中日两国已相继举办三次。本书为工作坊第2期的纪念文集。第2期工作坊于2014年11月2—3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由首都师范大学承办,主题为“冷战的缘起及其初步发展”,共有来自中日两国的29家单位
《帝国的角落(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1898-1930)/东方历史学术文库》以1898年英国租占威海卫为研究课题。研究侧重点有二:一是英国在租占威海卫问题上的政策与外交,这个问题落脚在怎样看待一个更大视野中的局部上。二是英国人在威海卫的遭遇和所作所为,落脚在英国在威殖民统治以及威海的近代化起步上。因此,该书结构分为外篇和内
主要内容:一,系统梳理欧洲与中东关系的演变及其特征;第二,从政治和安全两大视角分析欧洲诸大国对中东的政策及问题,并以中东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案例揭示欧盟与中东关系及其变化。第三,分析欧盟与主要大国之间在中东问题上的利益与竞争,并把“欧盟—中东—美国”、“欧盟—中东—俄罗斯”、“欧盟—中东—中国
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和前景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判断和预期。为了让中国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个变化着的世界,同时也为了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中国,我们出版了这本《中国与世界》,以期纵览古今,沟通内外,围绕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这一
由中国对外关系史学会和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联合主办,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外关系史视野下的丝绸之路与西北民族学术研讨会在西宁市小岛文化教育发展基地隆重开幕,本书即此次会议的论文集。包括《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命名及研究成果综述》《整体视野下的丝绸之路源自青海的澜沧江即黑水考》《丝路古国朅盘陀名义新考》《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