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学院的教师艾苓,对其已毕业的二十届学生进行数度回访,将学生们经由大学教育后的漫漫人生经历凝缩成篇,汇聚成一本聚焦二本毕业生的非虚构作品。艾苓以生动的笔触记录曾经寒门子弟们的生活现状,学生们通过自身的辛勤努力,将“教育改变命运”一词贯彻始终。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命运相连,勾勒出几代拼搏年轻人相近的命运图景。在这个宣称“寒
本书反映了作者们当年在中央办公厅五七学校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经历,作为小五七战士这个群体在那个特殊环境中劳动生活所得到磨炼,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相互间的友情,体现了这个群体坚持信念、达观生活并不断努力向上生活的积极态度。书稿主要内容包括作者们在五七中学时读书和劳动情景的回忆;在五七学校各个连队期间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及亲身经
1932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这是毛泽东反对王明“左”倾错误作出的果断抉择,是红军主力远离根据地主动出击,奇兵制胜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红军攻克漳州,犹如一声惊雷,震撼着闽南大地。朱德、聂荣臻、杨成武、耿飚、童小鹏、曾志等革命老前辈在回忆中均提到这场战役。长篇纪实文学《四十九个昼夜》采用纪实述史和夹叙
本书由著名军旅作家丁小炜执笔撰写,带我们重温了“江姐”江竹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动人故事。作者运用倒叙手法展开写作,从江竹筠牺牲前在狱中写下的一封托孤信出发,讲述江竹筠赴下川东领导武装斗争前如何忍痛离开儿子云儿,将他托付给幺姐谭正伦;讲述在学生时代便已接触进步思想的她如何加入共产党并投身地下工作;讲述
这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档案、采访早期老党员及革命后人等形式,创作了这部报告文学,全景式反映了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安平县台城特别支部创立和发展的百年历程。
本书是一本关于全球化浪潮席卷的背景下,普通港口居民生活变迁的民族志。作者魏明毅带着同理之心和人类学之眼,生动地刻画普通人的劳动、生活细节,记下他们在码头内外的日日夜夜。他以身为度,与田野报导人同行在基隆港的东西码头岸上,倾听他们的娓娓叙说,揭示着普通民众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的浮沉。
本书收录了著名史家李埏、李伯重父子回忆自己的老师张荫麟、钱穆、闻一多、吴晗、方国瑜、韩国磐、傅衣淩、吴承明、何炳棣等人的文章多篇,对他们的品格、学识做出了生动而充满温情的描述,展示了“良师”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动人经历;同时对他们史学研究的特点、成就做出了深入清晰的介绍,充分展示了“良史”的史识、史才与史德。全书细节丰富
本书稿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主人公张喜平家住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街办马王村。他是先天性失明的盲人,从20岁开始,37年如一日,用担笼在距家30公里的西安回民街卖鸡蛋,自强自立,盖起了两层小楼;孝心有加,老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养大捡来的弃婴,视如己出,送其进入大学校门,操持其就业、婚嫁、生子;而他自己孑然一身,终
本书是中国记协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联合主编的一本关于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新媒体展示手册,收录了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中获奖的文字、图片、广播、电视、网络作品,使用二维码的方式,读者可在手机上观看获奖作品,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学习观摩。书中还辅以作品基本信息、作品简介、推荐理由,可让读
这是一本报告文学集。作者通过自己行踪所至,以历史人物和事件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播价值观,生动地记录了成立”土地合作社”,因地施策,分别采用对外入股、统分结合、股份合作等形式,抑制贫富悬殊;发展高效农业,扶持铁杆庄稼,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开展旧房拆迁,农民上楼;发展”三来一加”,提倡”家门口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