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落花——有音乐陪伴的日子》以“追忆大师”“美国见闻”“1996年欧洲行”“21世纪倒计时”“那年我在土耳其”“瑞典开会游流水账”“世纪初的日本”“春之祭”等篇章,写出了作者由音乐、音乐家和音乐活动而获得的所思所想,在随性的随笔文字中,让普通读者得以深入到音乐家和经典作品的世界中,学习体验音乐之美。
本书主要对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以及交响曲和其他小曲,有所选择地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要素包括旋律线、节奏节拍、调性、和声、织体、曲式结构、主题材料发展手法、音乐发展的高低潮布局等方面,以曲式结构分析为基础,着重分析作曲家的独特和声语言特点,对其他技法特点也作以提示和说明,并对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技法进行概括和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当代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特征、功能与原则;当代音乐教育的崭新观念;基于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内容等。
本书主要探讨研究了声乐艺术鉴赏、器乐艺术鉴赏、舞剧与电影音乐鉴赏、中国民族音乐创作探索、音乐创作艺术探索、现代音乐教学与审美探索。
本书分为开篇、生活篇、健康篇、游戏篇、结束篇五部分
《民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以音乐教育相关及教学法为切入,分析中国民歌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脉络、民歌的艺术特征与音乐表现手法,并以湖南梅山民歌为例解读了民歌的旋律音调特征,重点探讨了不同地区民歌在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包括汉族民间歌曲与少数民族民间歌曲两大部分,其中汉族民歌按照省份分类;少数民族民歌
《音乐心理学教程/高等院校音乐通用教材》在广泛搜集阅读分析国内外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音乐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中外音乐心理学进程、音乐心理学的基本范畴、音乐立美的心理问题、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审美心理、音乐教育心理、儿童音乐心理、音乐才能及音乐训练等作了专题论述。每一个专题都在明确基本概
作者运用阐释学的原理和方法,从中西比较的学术视野,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多重维度出发,在视域融合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体系中重新对《乐记》进行价值定位,对文本进行多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阐释,多角度阐释和挖掘了《乐记》的重要价值。通过研究《乐记》文化图式礼乐相融的协同性,把握文本的文化图式、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乐的生命本体论
《先秦乐教思想史论稿》内容共有五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上古氏族——学校音乐教育的溯源与初现,探寻音乐教育的起源和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第二部分为夏商西周——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繁盛,研究各历史时期学校音乐教育的机构、内容、师资、教育思想等;第三部分是春秋战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流变与转型,从官学与私学两个方面,揭示这一
本书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以考古出土的乐器、陶俑、器物,以及存世乐器、壁画、绘画、雕塑、书籍等为研究对象,与音乐考古学、音乐史学、民俗音乐学等研究方法与成果相结合,对中国音乐史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700多幅图片,80多条珍贵音频,运用“三重证据法”,从音乐图像学的角度别开生面地讲述中国音乐史,展现了中国古代音乐近一万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