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画:中国空间规划与人居营建
城市复杂性与空间战略
超越机动性 ——以人与场所为本的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
本书将站在Mall的经营者、设计执行者以及使用者三者的综合角度来看待整个系统,以宏观系统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复杂的系统,结合社会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公平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马斯洛需求层级理论),力求兼顾在Mall以及公共环境设施系统设计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这三者的综合关系和需求。对于具体的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以及消费者需求的问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体国经野:小城镇空间规划》是在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2017年、2018年“小城镇规划设计课”的基础上,经进一步的系统化研究而成的。这两年的设计课对象都是建制镇,一个在雄安新区上游,是华北大平原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一个位于北京京郊浅山区,文化影响力举世瞩目,是首都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一个独特样本。从国家城镇
随着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新旧社区的持续发展,公共艺术承担着捕捉社区独特动态和能量的作用。新类型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强调公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强调对公众广泛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强调实施的过程性和社区的联系,以及强调环境的针对性。本书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了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理论发展和营造实践,剖析了新类型公共
2016年4月,西宁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经过四年试点建设,西宁市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彰显,海绵惠民理念深入人心。全市21.61km2的试点区范围内,从小区、街道到公园绿地、山林河渠,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因为海绵城市的建设而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生态、景观、功能的同步提升。“治山、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城市内部的多中心化,二是城市边缘的扩展和崛起,三是城市内外功能的疏解和承接。首都北京先后出现并正经历着这三种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物”的空间变化既有城市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也有规划建设的主观引导,其结果必然带来“人”的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