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高建群研究论丛”卷四。跟大多数与他同期、后来成名的作家路径大体一致,高建群是从中短篇小说起步进入文坛的,而他在这个方向上的创作基本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便终止了。因此对高建群中短篇小说的研究就集中在较短的十几年间,而这些作品在当时大都获得了较强烈的反响,成为他后来长篇小说创作的前奏和源泉,即奠定了其草原风情与历
本书是诗人李易创作的古典诗词赏析作品集。本书以诗词创作中的常见主题(如“怀人”“离别”“重逢”“爱情”“酬赠”“感时”“怀古”“舛途”“题画”等)与经典意象(如“雨水”“咏月”等)为基本脉络,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沉浸式解读,其中不仅包含作品释义与赏析,还涉及诗体知识,创作手法,艺术价值等内容。
《<全宋词>中的西施》是《全宋词》中那些与西施有关的诗篇和诗句。全书共分为上下两编。本书辑录自唐圭章编纂、王仲闻参订、孔凡礼补辑的《全宋词》(简体增订本)(中华书局1999年1月版)。其中,直接和间接写到关于西施的词作共315首,在这些词作中,或是将西施作为历史人物直接写进内容,或是将西施作为美的代名词来运用,书写人物
“陌生化”一词含有“使之陌生、奇特、不同寻常”等涵义,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种艺术主张。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最核心的属性,也是其本质特征,对于译者而言,如何看待和处理原作中的“陌生化”现象也就决定了译作的成败与否。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峤百咏》及《百咏和歌》研究”的中期成果,2019年“从《李峤百咏》到《百咏和歌》”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内容主要围绕唐代诗人李峤的咏物诗集以及将其诗集翻为日本和歌的镰仓时代歌人源光行的《百咏和歌》,包括作者年谱考证、诗注与作品的解读以及诗歌翻作模式的讨论。论文集力求克服中日文学研究领域细分过程中
本书稿为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研究项目(批号:16BWW023),原项目名为《热·却纳木与勒·楚伦巴托诗歌创作比较研究》。本书稿对两位天才诗人——勒·楚伦巴托和热·却纳木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研究。中国著名诗人勒·楚伦巴托(1956-1986)和蒙古国著名诗人热·却纳木(1936-1979)都是才华横溢的浪漫主
本书稿共分十一个章节,分别为:藏族文学的比喻与寓言,藏族寓言的来历,藏族寓言学者博多瓦,博多瓦的学习经历与他的特色寓言,寓言的分类,两种分类的特点及艺术涵养,寓言记忆探究,藏族寓言的价值探究,藏族寓言的现状,藏族寓言文学的未来及传承,藏文寓言的汉译附录。系统地阐释和阐述博多瓦大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境界、原则和实践方法,构
《东亚唐诗学研究》由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东亚唐诗学研究会合办,学术委员会和编辑委员会共同把关,精选唐诗在东亚各国传播、整理和接受的相关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以期推动唐代文学研究,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经验和实绩,为当下东亚命运共同体建设寻找历史文化资源。此次出版的是第七辑,精选论文11篇,按
该书是以清代孙洙所编《唐诗三百首》为鉴赏对象的工具书。共收唐代77位诗人的313首诗。按照字数(五言、七言)、体裁(古诗、律诗、乐府)的不同,分为八卷。每首诗撰有一篇鉴赏,详细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征、情感意蕴等内容。鉴赏文字主要由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撰写,论说透辟、语言优美。意在帮助读者领会和理解唐代诗歌艺
本书以《红楼梦》中的相关故事和人物为线索,详细梳理、考证了其中的服饰细节,通过大量相关文献史料,分别对明清时期女性服饰、男性服饰、丧礼、婚礼服饰以及皇家、官员、科举士人、底层民众、丫鬟、僧道尼等不同群体的服饰等进行了还原和想象,并以此为切入口,分析阐释了服饰对于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发展之间的深层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当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