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考古广西丛书中的一个分册。左江花山岩画是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广西崇左市左江及其支流两岸的陡峭崖壁上绘制的艺术作品,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反映祭祀生活的岩画群。本书从考古的角度出发,系统介绍花山岩画的调查研究概况、绘制者情况、作画方法、图像内涵及花
本书揭示了玉石结构中,构成密集、无明显方向性、连通良好裂隙和间隙网络的成因;系统地分析了古玉风化中形成白化、沁色、皮壳包浆、腐蚀脱落、析出结晶等痕迹的机理和规律;总结了古法工艺痕迹与现代工艺痕迹的主要区别;同时给出了判识这些痕迹真伪的常用方法。首次提出了古玉内部风化程度性状的概念,对常见的白化痕迹和沁色痕迹,按风化严重
本书分为“砖石屋宇雕梁画栋”“剔图刻像勾墨填彩”“现世人间缥缈仙境”“匠心巧思意趣天成”四个部分,将会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古与今的对话,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汇,进而增强对吕梁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的认知。
本书对这些青铜器的合金工艺、铸造工艺、模印纹饰、风格转变与技术演进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科学分析和研究,考证充分,具有较高的文物研究价值和资料保存价值。
本书内容分为“禅林翰墨”“海幢古韵”“交流共融”三个单元,精选岭南寺僧书画的代表性人物及代表性作品,又以器物造像、历史照片、经坊刻本等立体展示该寺庙的历史沿革、园林建筑与盆景艺术,以及经籍刻印等方面的成就。
本书研究了制样条件、干湿循环次数、干湿循环幅度对遗址粉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结合压汞、扫描电镜及核磁共振等微观试验手段探究其内在机制;最后建立考虑非线性强度准则和干湿循环次数的遗址粉土邓肯-张模型,并通过Fortran语言编程对其进行数值化,进而对土遗址根部掏蚀等病害形成机制进行探讨。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原地区粉土
本书是金中都(二)—西城大吉遗址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发掘面积1050平方米,清理唐、辽、金、元、明、清时期水井33眼、灰坑86座、窑址2座,出土了陶、瓷、银、骨、贝、铜、铁器等随葬器物。遗迹形制和出土遗物时代特点鲜明,为研究该区域唐、辽、金、元、明、清诸时期的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社会发展以及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
本画册集中呈现了博物院内13个常设展馆内的穿越了千年文化的百余件精品文物。其中,古籍文献部分,呈现了在卷帙浩繁的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珍贵古籍残卷;天文历算部分,呈现了与藏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的历法内容;藏族书法,呈现了各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藏文书体以及文房用具,展现了藏文书法艺术神韵;藏族建筑,呈现了藏族建筑鲜明的民
本书稿择要收录了南宁地区(五县七区)范围内保存较好的唐代至民国时期碑刻85通(件),加以图版说明、断句标点、碑刻录文等整理,涵盖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各个重要历史阶段。附拓片95余幅,是在对南宁现存碑刻全面“扫描”的基础上精选而来。书稿全面展示了南宁碑刻作为历史上重要事件的见证,展现各时期岭南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交往交
本书是济源市文物工作队所藏文物甄选精粹的基本资料。本书以时代为序,分石器时代、夏商时期、西周时期、东周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七章,分别论述这批文物精粹。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地下文物埋藏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早在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与济源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