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一本学术论文集。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推动国内外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领域的进步发展,河南大学于2019年6月举办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为主题的第十一届“黄河学论坛”。本本书为会议论文合集,收录了来自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40多家单位的80余名专
本研究拟遵循“文献分析整理—理论框架搭建—现状问题掌握—实地调研开展—相应对策提出—结果实践检验”的思想逻辑展开研究。首先,围绕主题厘清“文物保护与应用”“文化叙事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结合我国关于红色文化遗产、革命文物的政策、技术和社会环境,对理论进行本土化和情境化分析,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在综合文献分析基础上
本书在对全国武侯祠进行全面普查、对历代文献进行认真爬梳基础上,对存世的成都武侯祠《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陕西勉县武侯祠《武侯庙碑铭并序》,以及仅有文献记载,有文无碑的湖北隆中武侯祠《刻武侯碑阴》等唐代各地武侯祠的共7块唐碑进行研究,从保存现状、作者简介、相关背景、碑文识读及注释等进行全方位解读,并对国内武侯祠的唐碑
《浙江矾山明矾工业遗址调查研究报告》是专注于特定地区、特定遗址类型的学术性专著,基于详尽的田野调查、历史文献耙梳与深度访谈,对以浙江矾山10千米矿脉为中心、广布浙南闽北多地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资源现状调查与历史追溯。本书通过脉络梳理呈现了矾山六百余年明矾生产进程与区域生产环境的变化,以采炼生产、交通运输、生活繁衍三类遗存
本书以新疆考古工作的发展历程为纵轴,以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横轴,展现新疆百年考古研究重要成果及精美出土文物,包括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发掘项目及出土文物,为我们研究了解新疆地区历史、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物证。实证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
中国古代城市文明是一种礼制性的城市文明,它既是物象的行政规划形式,又是政治和意识的体现,构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礼制文明的显著特色。从史前时代到东汉,都城逐渐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仪中心,都城的礼制建筑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规划形式,更重要的是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思想,是礼仪制度、政治制度、等级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反映。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
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
本书系统介绍了吉林省白城市城四家子辽金城址的田野考古成果,报道了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四家子城址开展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四年间的田野工作包括对城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调查与测绘;对城内北部一处建筑址的发掘;对北城门及多处城墙的发掘和解剖;对城内陶窑遗址的发掘;对城内主干道路系统的钻探和试掘;对城外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