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两大部分,即禅话与净话。作者以历代禅净兼修的大德为例证,以“念佛至一心不乱,便是禅定;参禅至彻见自性,即是净土”为立论,破斥禅与净的门户之见。写出了禅宗与净土宗同为佛教派别的异与同。
《藏传佛教大圆满传承史》是一部较好的文化遗产整理著作。它是对藏传佛教文化资料的一次系统整理,跨度大,涵盖广,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从释迦牟尼佛传法,到佛教进入西藏,再到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的一系列历史。此书在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为读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宁玛派宗派发展史,对于历史文化研究者和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好的史料
本书共七编,第一编为太原篇,第二编为大同篇、朔州篇,第三编为忻州篇,第四编为晋中篇、阳泉篇,第五编为吕梁篇,第六编为长治篇、晋城篇,第七编为临汾篇和运城篇。
民国佛教初机系列丛书(全8册)
本书是作者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取决于对自身潜能的开发。 本书作者通过35年的艰难探索,把西方心理学和东方佛学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一套开发自身潜能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作者提出,通过发掘自己的子人格并和自己的子人格对话,将每一种人格生活化,就能建立全新的观察视角,充分释放
在禅宗传统里,扫除就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僧侣的一天,都是从打扫开始的。本书介绍了作者在光明寺做僧侣期间每天的日常扫除活动。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得读者学习日常的扫除方法,以身体的劳动对应到心灵的宁静与升华。
对佛教经典《地藏本愿经》《佛说盂兰盆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三部经的翻译解释。
《华严金师子章》乃唐代佛教华严宗三祖法藏贤首大师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的“十重玄门”、“六相圆融”等教义时,为了使其能够理解空与色、心与境之间的种种关系,法藏大师以殿前的金狮子为譬喻,故有了《华严金师子章》。《华严金师子章》是由法藏大师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的记录稿整理而成,此文虽短,但却集中简要地概括了佛教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