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水之畔,古都开封,自古繁华。作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城市”系列第三站,“北宋东京城”特展从大运河与开封的关系、城市空间布局、城内万姓交流三个视角,展现大运河为开封带来的革新。同时以各阶层人物为抓手,讲述“城”与“人”的故事。本书是配合中运博本次特展而出版的专题图录,收入相关文物近
《文物》月刊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国家级重点学术期刊,创刊至今已近70年,多年来一直坚持学术性与资料性并重的办刊方针,及时报道文物、考古新发现、新资料,密切跟踪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组织重大课题的学术讨论,是宣传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主要窗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为《文物》月刊的英文版,内容为从最近6期《
本书主要集中介绍了各种样式的屏风,而屏风作为传统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由来已久,屏风一般陈设于室内的显著位置,起到分隔、美化、挡风、协调等作用。它与古典家具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成为中式家居装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宁静之美。中式屏风给人华丽、雅致的感觉,屏风上刻画各式各样的图案,在工匠
2023年5月22日,在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物局的指导下,原创展览“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在西安博物院展出。展览策展灵感来源于西安博物院收藏重要文物——唐代三彩腾空马,以马背上的西域少年为原型,演绎出一位沿丝绸之路而来,前往长安寻梦的蓝衣少年角色。通过蓝衣少年在大唐长安游历所见、所闻、所感,围绕“长安市”“长
本书分吉金瑰宝、法相庄严两部分,内容包括:飨壶拓片;兽父癸簋拓片;宁交鼎拓片;朿鼎拓片;子步鼎拓片;鱼母卣拓片;安平家壶拓片等。
本书为《中国石窟文化丛书》第三辑之一。河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地域,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积累较为深厚。河南的佛教开窟造像始自北魏,尤其是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极大地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发展。据初步统计,河南目前已知的石窟类遗存有40余处,因地质条件、政权中心的辐射力和社会信仰基础的不同,以西部和北
史家珍,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曾任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龙门石窟现存2345个窟龛,内容极其丰富。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科研人员举办了20多次洞窟探研活动,涉及20多个洞窟,对这些洞窟做了深入调查和研究,并举行了精彩的学术讲座,深化了科研人员对具体洞窟的认识,取得了新的成果
本书收录近20年洛阳地区新发掘的明清墓志铭共计150余方,其中绝大多数未曾公开面世。每方墓志均经过严谨释读,配以精确标点,详尽记载其规格尺寸、书法体式、布局格式等关键要素,并随附高清拓片图像,以供学者深入研习。书末特设人名索引,科学编排,旨在提升资料检索效率,便于学界同仁迅速定位相关信息。此外,本书紧密结合地方志及丰富
洛阳在明清时期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因此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祠堂和碑刻。本书主要辑录洛阳境内明清时期的重要祠堂碑刻435方,分上下两册,主要为洛阳地区明清时期的祠堂碑刻。这些碑刻包括世系碑、功德碑、懿行碑等,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姓氏等方面,碑刻按照姓氏排列,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洛阳的历史文化是第一手资料,
本书全面系统地对豫西北的戏曲雕砖、古戏楼(舞楼)以及戏曲碑刻等戏曲文物进行了调查研究,设绪论、豫西北戏曲雕砖(含散乐画像石)调查、豫西北戏楼舞楼调查、豫西北戏曲碑刻调查、豫西北其他戏曲文物调查以及豫西北戏曲文物研究等6编,“编”下又设若干“章”“节”,既有个案分析,又有整体的探讨。既是对豫西北戏曲文物第一次全面的梳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