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黑龙江中上游旅俄华侨华人作为研究对象,清晰明确地研究了十月革命以前、苏联时期、俄罗斯时期这三个时间段中国旅俄华侨的生活情况。全书注重以史为线,突出了逻辑维度考量,讲述史实故事的同时,融入学术观点表达,既肯定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但更追求突破与创新。本书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著述,在史料的搜集整理、深
本书以中国基层协商民主为观察对象,力图系统回答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的路径,按照“理论逻辑—实践经验—制度安排—政策设计”的思路展开研究,涉及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及其制度化的概念、特征和理论基础,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发展历程、推广类型及初步成效,基于规范、系统、稳定、有序、持续五项原则所形成的制度化构想,明确党组织为基层协商民
自19世纪80年代首批中国人到达到萨摩亚至今,华人华侨在萨奋斗的历史已逾130年,其公共形象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1949年前,赴萨华人的主要身份是契约劳工,被看作“付费奴隶”和“廉价商品”,工作环境艰苦恶劣,社会地位低下。1949~1975年间,在萨华人华侨主体是此前在萨劳工,并已获得萨籍身份,在萨多个领域进行自
本书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学科建设丛书”中的一本书。面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如何实现各方协同合作,共同防控、处置和应对,是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书坚持以目标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在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从分析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非协同现象”出发,运用当前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前沿理论--协同治理理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基层治理的关键主体力量则是基层干部,提高基层治理成效关键在人,关键在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既是新时代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助推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鉴于此,很有必要就如何提高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做好基础性
本书关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时间维度,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在公共政策领域,时间是个什么样的因素?时间与公共政策制定存在何种内在关系?揭示时间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系,能够为深入理解公共政策制定带来哪些理论启示与实践意义?本书在理论分析框架内运用文献法与案例法来论证时间的三个分析维度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联与影响,包括时间观念与公共政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政府,一方面受四十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的驱动,必须通过自我变革寻求与之匹配的治理体制,另一方面社会变迁进程中自下而上的多元诉求也将其推向一个须有效回应且须不断采取创新模式的治理场景之中。本书基于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郑州、沈阳、西宁、无锡、扬州等十大城市实证调查,深挖国内各地的创新治理实践
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背景下,地勘单位也面临着各项改革。本专著基于此背景,对地勘单位的改革情况和各方面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我国地勘单位改革背景、推进现状和改革路径进行了探讨,随后从管理理论基础、管理概况、管理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我国地勘单位的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金管理、项目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与管理、安全生产管理
本书分析了从社会政策与社区服务衔接的视角,充分讨论中国社区福利治理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社会政策与社区管理关系的演变,中国福利模式转型与社区福利治理概况;探讨社区福利治理的具体领域,先从人群角度划分为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流动人口;接着从就业、救助、医疗、文化、矫正、纠纷调解、自组织建设等福利内容角度展开讨论。最
本书是合力慈善指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各种主体共同参与慈善事业,形成慈善事业发展合力,推动慈善事业向纵深发展的公共事业。本书清晰的梳理了宝安区政府慈善、企业慈善与社会慈善的内容,对提炼宝安区合力慈善在推动区域发展和社会治理层面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