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审美为核心”为理念的音乐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影响我国音乐教育教学的教育理念。新课标发展下,通过音乐课程教学实现美育素质教育是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对教学审美价值的认识不足,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被忽视淡化,导致音乐教育存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匮乏、音乐审美意识淡薄及音乐审美教育缺失等问题,
《中国音乐图像学概论/中国音乐学文库》参考西方源自美术史学图像学的“音乐图像学”的方法、名义,结合作者三十来年对中国自古以来相关图像研究及学术传统的探究,对这一学科尝试提出学科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架构。力图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图谱学”文化传统和“金石学”的学理体系为基础,以广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音乐图像学的学术成果为辅
本书内容包括: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音乐教育与多元音乐文化传承、音乐体验与音乐教育、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教育探索、音乐教育的创新实践。
《郭祖荣音乐创作心理研究》是关于郭祖荣先生的“音乐心理传记学”研究——笔者尚未见过这一提法,斗胆杜撰该“学科”,仅是为了强调本研究与一般传记心理学研究的以下区别:(1)从现有的资料看,心理传记学研究(特别是我国的相关研究)的素材大多是文字资料,而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除常见的观察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之外,还涉及郭祖荣先生
本书选取清江流域土家族在人生仪礼,包括诞生礼、婚礼和丧礼中演唱的歌谣作为研究对象,在特定族群的地方传统和生活文化中,通过对人生仪礼歌唱传统生存状态和演述形态的调查,分析土家族人生仪礼歌的特殊语言、文类特质和社会功能,研究土家族歌唱传统与人生仪礼的互动关系,理解土家族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情状,揭示歌唱传统与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活
淮河流域是一部硕大的民间音乐宝库,它记载了淮河人民从远古到现在创造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戏曲艺术、民族器乐和宗教音乐。本书以淮河文化为背景,以淮河民间音乐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研究的理论构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的背景依据、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的基本类型、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研究的个案实例分
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音乐与数学”的讲义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通过介绍音乐与数学(也包括一些声学方面的知识)之间密不可分、却又往往不为人知的关系,探讨音乐这门抽象的艺术与数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互动,比较两者的思想方法之异同,打通文理界限,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为是
本书是根据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大纲,作为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参考教材,选取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典型病例,编写的具有区域性医疗特色的教材,以案例(病例)为主线,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耳鼻喉口腔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康复护理等理论知识、人文素养与护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切入点,促进学生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德奥音乐史的书,在历史的维度下,这些音乐既不“严肃”也不“古典”。我们在书中关注伟大的音乐家们,他们像一个个神祇供我们膜拜,但其实也十分平凡。他们组成的历史有真实的一面,也有被构建的一面。他们的作品是不朽的,然而这些不朽不但出发于个人在大时代中不得不然的沉浮,也建立在后世不同环境下人们的投射。
本书通过对中国民歌艺术研究,概述了中国民歌的一些特点,还有民歌唱词、结构、类别等内容,并且对南北方民歌进行相应的鉴赏分析,做到基础与实践、技法与作品创作的相互结合和转化,使人们能够对中国民歌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全书内容翔实、层次鲜明,系统论述了中国民歌的艺术研究与作品构成,把理论与实践二者之间的正真结合,是一本值得学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