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为新川创新科技园考古项目系列报告之一。屈家山Ⅱ号墓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和街道蒲草社区的一处低丘,墓地主要遗迹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墓葬,包括汉晋崖墓24座、唐宋砖室墓和石室墓8座、明清岩坑墓和土坑瓮棺墓17座,出土遗物380余件。该墓地对于成都平原汉晋崖墓的分期断代以及唐宋至明清墓葬的形制、葬式与习俗等方面的研究
郢城遗址是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2017年7月,荆州博物馆组织考古人员对郢城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2018年,为验证前期考古勘探结果,荆州博物馆对郢城遗址城垣西北角台基、东城门及护城河区域展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服章之美,美在何处?美在一丝一线,一经一纬。古衣,不仅仅是一件民族服饰,更是一种生活美学,它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沈从文的前半生献给了文学;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古衣之美》精选沈从文有关古代服饰
借“南澳I号”水下考古之际,考古队通过对南澳海洋文化遗存的全面调查,形成了本书稿的主要内容。本书从南澳岛的实物调查资料入手,对闽越两省现存明清海防城堡遗存、明清海岸烟墩、炮台要塞、水师、民防或海盗营寨遗址,船官、船政史迹、海防官兵墓葬进行整理。囊括南澳岛上大部分海疆与海防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展示了南澳岛的海疆经
本书是西安市东南郊黄渠头汉代墓地的发掘报告。本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关于黄渠头汉代墓地的调查、发掘成果,为研究汉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概述,交代了黄渠头汉代墓地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掘及整理情况;第二章Ⅰ区墓葬,则系统梳理了Ⅰ区墓地内各墓的形制、出土器物等情况;第三章Ⅱ区墓葬,详细记录了
本书内容包括:龙门石窟中的金刚力士和天王造像、精选金刚力士和天王造像、北魏金刚力士造像、唐代金刚力士造像、托重力士造像、北魏天王造像、唐代天王造像、神王造像。
1972年发现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同年由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发掘。墓葬由墓门、甬道、主墓室及附带于主墓室东侧的侧室组成,出土文物今藏南京大学博物馆。该墓封门墙后的甬道内残留两道木门槽,据东晋南朝陵墓制度,该墓属帝陵。据历史文献记载,东晋陵区分西陵、东陵及幕府山三个陵区,该墓位于西陵陵区范围内,是东晋帝陵之一。墓葬发掘后
《明十三陵史话》约30万字,黑白图片约300幅,彩色图片约20幅,是该领域权威专家撰写的一本深入浅出、全面系统介绍明十三陵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本书内容分为5个部分,文献结合现场勘查,分别介绍了天寿山陵区有明一代帝后十三陵,陵区内的皇妃、太子、太监陪葬墓,陵区的行宫、园林、其他相关古迹、军事防御建筑,以及帝后丧葬陵寝礼仪
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
本书是“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丛书之一种。鼻烟壶,顾名思义就是盛放鼻烟的容器,它的出现和发展与人们吸闻鼻烟习俗的兴起和流行密切相关。鼻烟是将经过晾晒的优质烟叶研磨成粉,调入麝香等名贵的药材,装入密封的容器中埋入地下,陈化数年后取出使用。鼻烟为舶来品,是明代万历九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礼带入中国,由于清代皇室的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