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档案选编”,补充收录了国民参政会的有关电文,历次参政会和驻会委员的重要提案;第二部分“参政员简介”,收录了国民参政会历届参政员和主要职官583人的生平简介;第三部分“回忆
准南子
山海经
庄心在*的这本《中国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制度》重在沟通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对二者互相倚偎发展的关系作出历史的分析,并由此推论当时的中国社会需要何种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才能与之适应。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制度,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对研究中国政治思想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详细论述中国政体如何从部落酋长渐进为专制君主,至民国时期施行民主共和政体的历史进程。论据确凿,说理精深,“言人之所不能言,而又为人人之所欲言”。虽为小史,但却能全面反映中国政体制度的各种情况,是一部较为全面了解、研究中国政体制度的较有分量的一部学术专著。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是著名的贞观之治的翔实记录。吴兢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它成为后人批评腐败政治的武器和
上古巫史不分,史官凭着宗教仪式中的文献活动取得话语权力。自西周到西汉中期,史官、君子和儒士通过对文献的载录、继承、阐释和经典化,构建了具有裁判社会功能的原史文化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周公摄政和制礼作乐、春秋史官的微言大义、孔子整理六经和设帐课徒、诸子的各鸣一端、董仲舒的天人理论、司马迁的《史记》著述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第1章晚清安全视野下御史的制度溯源及思想梳理;第2章甲午主战论——一个基于御史谴责角度的考察;第3章新旧与党争中的御史因素;第4章宪政及官制改革中的御史筹议。
采邑制度是两周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对两周时期采邑制度演变情况的讨论,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分为西周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三个部分。力图通过对每个历史阶段采邑制度典型特征的考证,探究采邑制度在两周时期演变的原因、过程以及意义。
《中国历代党争史》选目首重作者的首创和著作影响力,尤其注重选本的稀见性。所谓稀见,即建国后没有再版,且多数图书馆没有收藏,或即便有收藏,也是归于非公开的珍本之列予以保存,普通读者难以借阅。部分图书虽有电子版,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经典原著读本,纸质版本更利于记忆和研究之用。《中国历代党争史》精拣版本*早、品相佳的原版图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