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丛书:孝文帝改革后的民族融合与北朝文学研究》是一部比较系统地探讨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后的文化变迁与文学关系的著作。本书采用民族学、社会学与文学研究的多重视角,通过文献研读与文化批评等方法,对北魏社会孝文帝改革后不同族群的文化认同与文学转型进行研究。本书立足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域外文献,结合多学科成果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对民族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并在讨论中作出了演绎和逻辑展开,既研究文化现象,又关注现实问题,内容所及和探讨远远超出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本身。本书分为理论篇、论证篇和开发篇三部分。其中,理论篇以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为主线,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论述和总结;而论证篇则运用民族
1997年以来,国家民委与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在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在两国人权对话框架内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技术合作,通过主办研讨会、访问考察等形式,加强两国在少数民族人权领域的对话与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 2011年4月8日至11日,由国家民委和澳大利亚人权委员会共同主办的“中澳公共服
《满学论丛》第一辑终于付梓了!《满学论丛》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主办的满学研究学术丛刊。其宗旨是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促进满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满学是研究满洲民族的科学。满洲民族,历史悠久。稽其先世,实为肃慎。自汉以降,直至明末,又有挹娄、勿吉、靺鞨、女直、女真等称谓。至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金国汗皇太极下令
《〈蒙古秘史〉伦理思想研究》以《蒙古秘史》的资料为基础,以伦理思想史研究为基本视角,综合运用伦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相关理论,挖掘、整理《蒙古秘史》中与伦理道德相关的材料并进行系统的专业分类和研究,力求再现当时蒙古社会(约9-13世纪中叶)的伦理道德及其思想状况,并从理论上总结其性质和特征。《〈蒙古秘史〉伦理思想研究》
本书共有7个专题:“客从何处来”论述桂林客家源流与分布;“传统到现代”述桂林客家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族群的符号:桂林客家的宗族文化”分别从祠堂、祖公堂、族谱、族规、祭祖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传承与变迁”重点描述了桂林客家人的人生礼仪与生活礼俗、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吸取与融合:桂林客家人的文艺娱乐”细数了桂林客家人的
湖南是瑶族分布最为广泛的省份之一。据2000年“五普”统计,湖南有瑶族人口71万人,约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占全国瑶族人口的29%。主要分布在永州市的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蓝山县、宁远县、道县、新田县,郴州市的汝城县、北湖区、资兴县、桂阳县、宜章县,邵阳市的隆回县、洞口县、新宁县,怀化市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辰溪县
纳西族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享誉海内外。这部论著以民族文化学和文化史学的全新视角和方法,充分运用中外文献资料和作者亲自采集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对纳西族光辉灿烂的文化史全貌作了生动清晰的“深描”和科学系统的阐释,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对纳西族的族称族源、历史发展、人口分布、生存环境、语言文
本书以纳西族古老象形文字和语言以及象形文字东巴经典为考察依据,从思维观念、哲学认识的角度,重点考察了古代纳西族的哲学思想,主要研究纳西族古先民时间观念、方位观念的起源,纳西族先民原始阴阳观念的起源,古老的宇宙观,人类及其生命起源理论,原始精威五行说,以及原始青蛙八卦,从而系统地揭示出了古代纳西族对宇宙及其万物来源、存
《中国南方民族史》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分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五个历史阶段,从宏观与微观层面阐述了中国南方地区(包括了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地)古代各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