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四章,视形式、内涵、风格和策略为关键线索,以韦尔蒂的“小说中的地方”中人物的情感生发、生活体验、视觉行为和具体行动为切入口,在心理空间、生活空间、视觉空间、空间化的历史记忆策略的分析框架中,展开一个系统的、多层面的文学的空间研究,探索四位南方女作家通过空间书写对南方现实的想象和批判。
2010年,81岁的厄休拉·勒古恩受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的影响,开始创作个人博客。本书收录了勒古恩81岁至85岁的部分博客文章。她在文章中畅谈个人生活、文学创作、社会议题、女性主义,也记录自己与爱猫相处的日常。展现了这位文坛巨匠私人化的一面,大胆、风趣、极具锋芒。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无暇他顾;体弱的反击;缩减之物;迎头
她们曾经被称为萤火虫小巷姐妹花。那是很久以前的往事了,超过三十年,然而,此刻她躺在床上聆听着窗外的冬季暴风雨,感觉仿佛只是昨天。过去一周(绝对是她这辈子最惨的七天),她越来越无法不触及回忆。最近她总是在梦中重回一九七四年,她变回当年的少女,在战败的阴影中成长,与好友并肩骑着脚踏车,夜色一片漆黑,人似乎隐形了……
本书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代表作,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美国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的诗集。它开创了一代诗风,从内容到形式都颠覆了在这之前美国诗人们遵循的欧洲诗歌的创作模式,对美国诗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书由惠特曼研究专家、诗歌翻译家李野光遴选精华篇目,传神移译。豪放大气、汪洋恣肆、朴实粗犷的语言,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的勃勃生气
本书为学术专著。本书对美国文学家爱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进行了文化政治角度的阐释,围绕坡小说中的异托邦想象,来解读坡的异域表征所承载的对19世纪美国社会的反思。本书聚焦坡小说中的异域想象,借鉴了福柯空间理论中的异托邦概念,同时也参考了文化批评、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理论。本书将从坡的作品中
本书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集,收录了智利诗人聂鲁达于20岁写就的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和晚年代表诗歌作《燃烧的剑》,共计108首诗歌。《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如同一扇通往爱情、生活、喜悦与忧伤的门,打开了爱的无数可能。这部诗集为他赢得全世界的赞誉,少年迷茫却灼热的爱情打动了无数恋人。而《燃烧的剑》则充满人生
本书是亨利·米勒自传三部曲之一,描写了米勒早年在纽约的生活经历,是一部描写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作品,同时也是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弄。在米勒的文字世界里,一切都是游离的、跳跃的,一切毫无瓜葛却又相互联系……
刺猬在和她最好的朋友小狗去猫头鹰家的路上遇到了另一只刺猬。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同类!河狸停下了他的工作,带着刺猬和她的动物朋友顺流而下寻找这只刺猬。他们发现了藏在树篱后的刺猬冬眠基地。刺猬应该放弃她有趣的冬季计划并和她的同类一起冬眠吗?她很快意识到,最重要的不是外表相似的人,而是内心像家人的人。凯迪克大奖得主卡斯提罗在
《拉美外交官文学家作品选读》一书是外交学院第二批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成果。主要介绍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中代表性的“双料”人物:他们既是文学大师,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高级外交官,致力于本国的外交事业。有的与中国联系密切,甚至为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新文科和区域国别研究的新视角下,本书立足学校特色
本书为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位年轻战地记者,陪同阿富汗难民朋友逃亡欧洲、寻找生机的危险旅程。2016年,一名叫奥马尔的年轻阿富汗司机兼翻译做出了令人心碎的选择,逃离了他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告别了挚爱一生的莱拉。他是那一年离开家园的数百万难民之一。住在喀布尔的记者马蒂厄·艾金斯决定追随他的朋友。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必须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