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商周族群迁徙与早期地名、国族名变迁为研究主题,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尝试确立探索商周时期族群迁徙的研究路径,即利用典籍与出土文献中直接和间接的叙事性文字、隐性的地名线索、带有传说性质的族群谱系和人物遗迹、考古学文化遗存及出土信息明确的族氏铭文材料进行综合研究。第二部分从语言学和历史学角度,首先考
本书主要收录湖北江陵九店墓地56号墓、621号墓出土的竹简,前者出土简205枚,内容与称量农作物及数术有关;后者出土简均为残简,从内容来看是古佚书。九店楚简是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重要资料。书稿针对九店楚简的内容,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吸收新的研究成果,重新整理原文释文;二、择取释文中的重点与相关文献进行对读,
本书以考古发掘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兼顾历史文献和出土文字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于此前学界认为的晚商至西周时期普遍的生则聚族而居、死则聚族而葬的观点提出了反证。认为在以血缘宗族为主流的社会形态之外,至少在殷墟就已经存在地域性的居民组织。到西周时期,地域性居民组织进一步发展,有里和师两种实现形式,其功能都是控制人民,保证兵
唐兰是我国杰出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以及考古学家。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文字考释、西周铜器断代以及利用青铜器铭文重新构建西周历史这三个领域,这三个研究方向与传统金石学紧密相关。《古文字学导论》《论周昭王时代的青铜器铭刻》《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三部著作集中体现了唐兰先生的金石学研究成就。本书广泛搜集并深入分析了众多文献
《贵州传统村落文化遗址保护与发展研究:铜仁遗珍》是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铜仁市德江县枫香溪镇、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和碧江区漾头镇茶园山村三地开展文化遗产调查的工作成果梳理。通过对三地的不可移动文物与遗存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及自然资源作详尽记录、访谈、采样,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获海量第一手图文资料
本书是一个在贵州从事文物保护工作40年的从业者最近5年的田野调査笔记,由前言、田野调查笔记(以时间为序)和后记等组成,收录的主要是作者自20172022年参与贵州茶马古道龙场九驿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的古代西部出海通道部分,以及长江流域文物资源等专项调查工作的内容。笔记内客涉及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碑文识读和考证,是作者在行走
《千年一窟看云冈》是一本有关云冈石窟的艺术通识类图书。将从审美的角度,以图片影像为载体,从头梳理云冈作为千年一窟的独特魅力,并将视野扩展至公元5世纪的欧洲和中西亚,探寻他们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深度解读云冈石窟的壮阔与美丽,以及它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位置。本书将以两条线索展开,明线是云冈石窟不同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我国更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禁止出国展览和限制性出国展览文物的类别。这195件文物堪称“镇国之宝”,它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价值,能够展现和阐述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本书按照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时间线,详细讲述了这195件(组)文物背后的故事,从文物的时代
该书为文物考古类著作。该书以时间为主线,以文物为主角,讲述历史故事和文化之美,配以精美的图片,让读者深入全面了解学习每一件器物背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价值、信仰哲思、文化艺术、人情世貌等。通过文物的视角,以点带面,展示郑州地区在华夏文明诞生和早期国家孕育中所体现的重要地位与核心作用,实证中华五千文明,献礼祖国75周年华诞
本书将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内蒙古博物院举办的文物精品展内容集结成册。本书撷取此次展览的全国十余家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为根本遵循,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解读文物蕴含和承载的中华文明特征,从“源”“承”“容”“合”“和”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