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人水和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自此拉开了中国海绵城市从概念提出到试点落地、示范深入、系统化全域推广的建设大幕。历经十年的持续探索,海绵城市,早已成
“国际城市蓝皮书”以“国际经验、中国借鉴”为宗旨,聚焦分析国际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理念、重大项目、重大报告和最佳案例,为中国城市发展提供国际参照系。《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24)》聚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10年间丝路城市对“全球南方”城市网络的形塑作用,丝路城市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参与度更高、更为均衡的“全球南方”城
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包容性发展是新时代推进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一个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牛鼻子”,在全国具有“标杆”效应和“首雁”效应。本书首先界定了新型城镇化、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包容性发展和路径等主要概念,梳理城乡一体化、城乡边缘带(城乡结合部)、社区发展、包容性发展和社会融合等主要理论。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绪论、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分析、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因素识别、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评价、资源型地区新型城镇化风险防范、结论与展望。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质量研究
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本书在科学界定就地就近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农民意愿”为主线,全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空间模式的演变及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回归”,深入探究新时期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决策选择、就业状况与实现模式,以期发现这一过程中农民关切的问
本书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市韧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无论是在测度方法还是在研究内容上,中国城市韧性的研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首先,本书使用2005-2018年我国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我国经济板块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地区以及南北两大地区,从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四个维度构建了我国城市韧性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利用
在我国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总结城市经济学研究成果,探讨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完善城市经济学结构框架与理论体系,可以为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也有助于中国式区域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和城市空间经济效益的提升。本书共六篇十五章,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逻辑思路,以城市的发
全书以承载力测度为主线,以大容量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为主要方法,在阐述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经济、人口、粮食、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环境、文化、科技九大承载子系统及系统间联系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承载力进行测度与分析,并从经济、资源环境、文化方面选取典型承载子系统分析其协调发展状况,进而展开综合承载力空间分析
都市圈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开放巨系统,将经历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成都都市圈建设已历经三年,由起步期步入成长期。成都都市圈应顺应发展规律,构建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交通圈、产业圈、生活圈以及创新共同体建设为重点任务,以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效率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高质量营商环境、高水平区域协作为支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