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为套书,是专为715岁少年儿童打造的历史读物,分为中国历史(青少版)古代史、中国历史(青少版)近代史,共2册。本选题力求深入浅出地描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来龙去脉,让孩子在完整的历史背景中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除主体文字之外,每一篇要配合若干小贴士,如介绍文物、制度背后的历史,交代古代常识等。在配图上,本书
《绮情楼杂记》,一部民国掌故笔记中的名品,曾在台湾广为流传,其后在大陆整理推出节选本,一时之间被媒体惊呼为民国版世说新语。香港知名作家董桥特为撰文推荐,青年评论家羽戈倾力作序,著名学者傅国涌、知名出版人俞晓群、书评人陆灏都竞相推荐。本书是一个文学家对民国世界的一次深情回忆。它承续文学经典《世说新语》的传统,不但恢奇多闻
《1911:帝制终结》以辛亥革命为核心事件,讲述从1908年到1912年间的中国历史和社会变迁。本书从宣统皇帝登基开始,结束于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还有过改良派。对改良派也应该估计有进步的一面。戊成变法在当时受压迫,为什么?就是因为它有进步性,它受到顽固派的仇恨。孙中山此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主要
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关于参与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忆,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讲述的恢复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亲历的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回忆《中国翻译词典》的策划组编与编撰出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回顾鲁院的办学经过等。这些珍贵史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过去深藏不露的档案文献史料的开放和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学术潮流的衍变,海内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亦在不断发展、深化、创新,成果迭出。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凭借其在学界的巨大号召力与资源,组织两岸知名学者共同编写中国近代史,各位学者以专题形式分别撰写。这是两岸知名学者第一次合作撰写近代史
本书主要收录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的纪实类摄影集,这些摄影集多以历史事件或某一主题进行摄影编辑,涉及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社会生活、历史遗迹等诸多方面。本书按“社会·记录类”“风景·建筑类”“经济·工商类”“艺文·人物类”四方面进行分类编排,共收录文献近130种,全部高精复制,绝大部分为首次影印出版。这些文献记录了近代中国
本书将中国近现代史划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中国
本书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这三次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高潮为中心,系统地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人民历次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及奋发自强的救国运动,分析了历次运动失败的原因及中国的出路、开放与自强等重大的问题,清晰地辨明了很多近代史令人困惑的问题,总结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卖国贼的英勇斗争,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