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旨在向读者们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神秘遗址三星堆。通过生动的插图和易于理解的文字,带领读者们走进这个充满历史与文化的奇妙世界,探索三星堆的发现与重要性。书中从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开始,讲述了考古学家在四川省发现这一古老文明的惊人过程。还详细介绍了三星堆出土的各种珍贵文物,包括独特的青铜器、精美的金饰和神秘的人头像,展
本书是一部关于山西石窟寺的资料性图书。由山西省文物局编,全书通过专项调查数据,对山西省的485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进行了全景式的收录与展示。其中石窟寺279处,摩崖造像206处,共有窟龛6948个,造像86012尊。本书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对山西省石窟寺的地理位置、开凿年代、窟龛现状、造像情况等进行了专业的记录与分析
本文通过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文献材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对大报恩寺遗址三大发展阶段、五个历史时期、迄今1700余年的历史进行全面梳理,重点介绍该遗址历史上发生的十次大规模营建活动和七次毁寺之灾,探讨了该寺屡毁屡建、愈挫愈强的关键因素,揭示了该地与古都南京命运与共、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本书收集整理了冶山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内的摩崖石刻和碑记,梳理《泉山全集》等历史文献。笔者通过多次现场考证、测量、拍照,确定石刻分类和数量,撰写石刻典故,并邀请专家论证审核,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对冶山石刻和地方历史文化的关注、保护和研究,力争成为宣传闽都文化的精品之作。
本书是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常规项目成果。内容主要从构建内蒙古黄河流域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探讨本地区石器时代文化进程,理清内蒙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文化面貌、经济生态、独特内涵,以及探索内蒙古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阐释内蒙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过
本书精选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公私文书﹑古籍﹑佛道教经卷作品,使用高清图片,真实再现古人墨迹,既可供读者研究汉唐时代书体变迁,还可供读者欣赏临习。吐鲁番文书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此前,魏晋存世墨迹仅有《平复帖》《伯远帖》数行而已,后人难从碑刻刀笔中推求原初的笔墨情致。吐鲁番出土的墨迹文书在不经意处显露笔法情趣,让今人
毗卢寺坐落于石家庄西北部,始建于唐朝天宝年间。其中的水陆壁画是中国明代壁画遗存中的珍品之作,是我国四大精品壁画之一,堪称东方造型艺术体系的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毗卢寺壁画的艺术特色,重点分析了壁画的图像表现及制作工艺,并横向对比同时期的明代文人画、人物画、壁画作品。为读者细致剖析了毗卢寺壁画如何以图像的方
本书是博望书系丝绸之路人文考察手记(第二辑)之一。丛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主编,对与丝绸之路相关的中外学人的考察日记、笔记进行汇集、整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瑞典学者安特生1923—1924年在中国甘肃和青海东北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试掘。1925年发表《甘肃考古日记》(Archaeolpgpca
全书分为两编,上编“泾川历代金石辑”和下编“王母宫大云寺金石辑”,分门别类地整理、收录和展示了泾川现存的馆藏文物、野外金石文物及其他金石文物。每件金石文物资料包括以原碑繁体字为主的碑文和以通行简体字为主的题解、注释等信息。
本书以清华简文本的两个问题为核心,讨论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之间的渊源关系和文本互勘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对古典学研究中所需主要的不恰当趋同与立异问题加以反思,并期待为将来相关研究奠定比较好的基础。本书研究涉及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学科,与先秦秦汉文献研究、古文字学、文字学、训诂学等学科关系密切,对包括清华简在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