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部分论文汇集,主要围绕“历史与伦理之间”这一命题展开。在作者看来,处于历史主义和伦理主义关系中的作家及其文本,理应具有超越意识,如此才能获得普遍价值,而“伦理”恰恰能够形成对于“历史”的制衡和超越,因为伦理本身具有穿透历史的力量。书中既有对于作家作品的文本解读,也有对于文学现象和思潮的考
在全民提高人文素养的今天,审美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书紧紧围绕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审美素养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中国文学与审美素养的内涵并就其关系展开了论述,结合视觉文化语境下中国经典文学的境遇,论述了文学审美素养的历史演变,进而对视觉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理论的审美范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学审
《象征中的秩序》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文学评论著作,收录了作者近年发表的十二篇关于中国文学、河南文学创作与发展的评论文章,既有对池莉、王蒙、宗璞、刘震云等人文学作品的评论文章,也有对已出版的文学评论丛书文本(如历史研究、文本细读、理论品格——评“明伦学术书系”)的研究与评论。该书文本分析细致深入,对作家的评判有充分的文本依据
本书以“网络文艺生产规制”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学理论,试图在更宽广的理论层面上寻找网络文艺形式的统一性。目标有两个:一是阐明网络文艺符号的本体特征;二是阐明网络文艺符号的生产机理。两者具有内在的逻辑,本质上是一个问题。所谓网络文艺符号生产机理,就是指网络文艺符号的建构或创造规律,即网络文艺符号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其创作
《文心雕龙》精注精译线装版
本书设置了文心雕龙、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知音君子、学科纵横、文场笔苑等栏目,收录了《论“自然”为“道之异名”--复魏伯河先生》《论“诗言志”说的流变》《遒: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独特范畴》等文章。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再到当代中韩文学关系的一些重要案例,既可以各自成篇,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中可以很容易看到各个历史时期中韩文学交流与互动的不同场景。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生长、发展到成熟,期间出现了众多的新文学社团和文艺刊物,产生了不少文学流派,而且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不断有新主张、新风格产生,文坛呈现百花竞开局面,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对180部现代文学代表作加以分析,从作者经历背景、作品内容、创作特点、艺术主张和学术价值等方面作了介
本书是中国文艺评论(北京师范大学)基地推出的系列研究著作,聚焦于我国近期的文艺发展中的热点现象和评论重心,解读其内在的成因、路径和根源,通过深入地分析和阐释,从而形成了解和认识当下文艺领域进展状况的一个指南。本书以动态性视角考察和研究当代文艺发展,具有体例新颖,时效性强,研究深入,分析精当等特色。
本书收入各种研究文章及著作4千余条,是继邵华强先生所出研究索引以老,收入新发现的研究条目最多的一部资料书籍。在征集过程中,考虑到研究的需要,适当收入一些与徐志摩相关的人与事的研究文章,为方便读者查阅,以“附录”的形式,置于一编末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