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占地约11万平方米。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恩爵、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深圳今又名"鹏城"即源于此。1995年,大鹏所城被定为"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
本选题是藏文版的《西藏考古遗址探寻》,为研究西藏古代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仅对研究西藏高原的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能为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类文明及其人地关系等世界性学术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与借鉴。本选题是藏文版的《西藏考古遗址探寻》,为研究西藏古代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仅对研究西藏高原的社会发
本选题以历史文献和考古遗址发掘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讲述分布于布达拉宫各大殿堂、寝宫、回廊和门厅等处的壁画渊源,重点论述布达拉宫最早期壁画——法王洞壁画,阐述壁画在布达拉宫文物中的重要性和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
本选题是西藏文物局从西藏自治区2000多个考古遗址中筛选的五十多种年代考证清晰、规模庞大、保存较为完整的考古遗址资料,并以此为依托,为研究西藏古代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不仅对研究西藏高原的社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能为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类文明及其人地关系等世界性学术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与借鉴。本选题是
《龙骨山》一书,通过严谨而细致的资料引用,生动而有趣的故事讲述,兼顾科学性与学术性,不仅为我们娓娓道来北京人化石发掘和发现的精彩故事,讲述了中国第一代古生物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杨钟健、裴文中和贾兰坡等对中国考古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且对直立人的进化地位、文化适应乃至绝灭原因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科学解释。龙骨山发掘是中国古人类
安徽大学藏战国楚简《诗经》是目前发现的抄写时代最早、存诗数量最多的《诗经》古本,存简93支,存诗57篇。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是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先秦时期的《诗经》提供了重要依据。这批竹简的出土,不仅丰富了人们对《诗经》的认识,还揭示了《诗经》的流传情况。本书为安大简《诗经》的普及本,收录全部简本诗经图版及
《云冈学概论》一书采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建筑学、艺术学、佛学、旅游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方位研究视角,着重考查了云冈学的学科内涵、价值与特性,通过对云冈学富含的多学科知识内涵展开全面、详细的论述,揭示了该学科产生的系列深远的国际、国内价值与深切地现实意义。
《峨眉山石刻选注》为峨眉山风景区优秀石刻拓片集。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组织考察、选拓了峨眉山风景区以及峨眉山市区内优秀的石刻作品,先以峨眉山风景区噩耗乡镇地域为序,再按单碑、墓碑、摩崖刻石、牌坊、刻石等分类,共计八十通。拓片时间上至明代,下迄近现代,基本反映了实物的现状与今貌,同时书中对朝代年号、人物姓名、典故、生
本辑为《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共收录13篇论文。这些文章围绕北京大学藏秦简、清华简、西汉简帛、居延汉简、悬泉汉简、敦煌汉简等重要简牍文献展开论述,主要涉及上述简牍文献的缀合、校读、释义等内容,大都论证严谨、学风踏实,代表着现今简牍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另有一篇《2023年度简牍语言文字研究论著目录》,系统梳理了
本书是考古学家王仁湘所著的一本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博类通俗读物,它通过十章47个主题和近二百幅精美图片,将一百多年来我国考古界学者对仰韶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通俗性的转化,用清晰的语言生动讲述仰韶文化被发掘的来龙去脉、仰韶先民的衣食住行、仰韶彩陶文化的美学法则、仰韶时代的人口和社会特点等内容,完整、立体地阐释我国新石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