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整理了图书馆2021年度的荐读书籍和精心撰写的书评,多角度提炼中外著作的精髓和主旨,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激发读者阅读原著的兴趣。本书结构严谨,体例完善,语言深入浅出、文字流畅,如对学生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在阅读过程中能勾起对所介绍图书强烈的阅读欲望,不失为一本推广阅读的好书。
本书是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敦煌佛教文学艺术思想综合研究(多卷本)”青年学者论坛(2021年7月,福州)论文集的精选本。它主要围绕敦煌佛教文学文献、艺术文献的收藏、整理、编目与解读展开讨论,重点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仪式表演等多维角度来诠释敦煌佛教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流变。
本书对通俗文学批评进程进行全面且系统地考察,为我们认识通俗文学提供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本书从历时性角度对百年通俗文学的批评进程进行阐述,从共时性角度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特点、方式及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充分的论证,并对多维度的审美批评、文化批评作全面的分析。同时,本书将宏观与微观紧密结合,既总结各个时期批评的样貌和特征
本书整理材料广收博采,《文选》的写本、日钞本、北宋本、尤袤本、陈八郎本均被采取,音注逐条罗列,同时对其中的讹误进行考辨,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
本书介绍了近年活跃于中国文坛前沿的史铁生、宁肯、徐坤、祝勇、周晓枫、星河、史雷、石一枫、李成恩九位作家,展现了各自的文学履历和代表作概况,除了汉语之外,还有英、法、德、俄、西、朝六种文字的翻译对照。
围绕着当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问题、建设基点问题、多维走向问题、指导思想问题、话语建构问题、批评实践问题、育人导向问题展开了深入论述,力求在文学理论基础研究、文学批评应用研究、文学理论教学探索的交叉融合中将文学理论研究推向深入。除绪论和结语外,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理论的学科定位问题、文学理论的价值基点问题、文学理论的多维走向
本书针对中国当代后殖民批评论争中反对者一方的观点、立场与方法进行批判性研究。本书确立了“新启蒙”与“新左翼”,“民族主义”与“知识分子伦理”这个框架,整理了其他各种对后殖民批评的零散的指责。本书一方面结合张艺谋电影、“第三世界文化批评”、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语”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中华性”、鲁迅的“国民性”等具体问题
本书为“名家专题精讲”新一种,收录宋代文学研究的引领者王水照教授宋代文学研究的十篇力作,涉及宋型文化、文体与文学、南宋文学、北宋文学结盟与文人集团、宋代科举、苏轼研究、曾巩散文、苏辛词以及新见宋代文献等多个专题。所收文章论述详尽,考证精微,同时又富有可读性,充分展现了宋代文学研究的独特魅力和王先生在这些研究上所取得的卓
本书由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剑华老师主编,通过逐一记叙、点评林志浩、黄修己、洪子诚等十一位活跃于岭南地区的文学评论家的主要文学研究成就,形成了一部初具规模的“粤派批评史”,很好地展现了“粤派批评”的研究特色和文学成就,为“粤派批评”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书中十一位批评家研究方向各异,批评风格也不尽相
本书由深圳书写的文本之析、深圳移民的心灵秘史、都市文明的皈依之路、访深圳地理的书写者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直接无碍及其代价、吴君长篇小说《万福》:出走与还乡的隐喻、烟火气和日常情中的时代印记、带着灰泥街的烙印生活、读吴君《我们不是一个人类》、悲剧与真正的“大团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