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历经东迁后二百余年的历史,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为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的研究提供了“活化石”,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尤其表现在文化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其祖先——古叶尼塞流域的黠嘎斯人,也有别于中亚伊塞克湖、楚河一带吉尔吉人和现在俄罗斯的哈卡斯人,还不同于中国新疆
蒙古族源于东胡,黑龙江蒙古族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同源,从东胡到鲜卑,从鲜卑到蒙兀室韦,从蒙兀室韦到蒙古部,一脉相承,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黑龙江蒙古族,从公元12世纪20年代开始至18世纪50年代,六百多年间,共有8个蒙古族部落先后迁入黑龙江省境内,构成了黑龙江蒙古族的主体。金、元、明、
凉山彝族社会发展到今天,能够留下博大深厚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凉山彝族人能够形成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和言行模式,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几千年来的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家支制度及其文化和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缘故。凉山彝族家支文化内容包括家支观念、家支意识、父子连名谱系、亲属称谓
《資治通鑑邊少民族史料匯編》的初稿是王世威先生於1999-2002午,以八十五岁高龄,花費三年時間,從《資治通鑑》中一條條手鈔摘編而成的。王世威先生去世后,其家人曾将初稿錄排為電子文稿,並刻錄光盤分赠親友。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利用到王世威先生的這份勞動成果,在王先生逝世五週年之際家人决定將此書正式出版。
《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二辑(彝族虎文化专辑)与读者见面了。彝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是楚雄师范学院的特色学科,也是优势学科。“民族学”于2006年11月被遴选为云南省省级重点学科,正是发挥和体现了这一学科优势。《楚雄民族文化论坛》是“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阵地,我们希望以此为平台,稳步推进“民族学”学科建设,打造学术团队,提高学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厚的一个省份,并于2003年10月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综合性试点。云南省16个市(自治州)、129个县(区、市)中,有民族自治县29个,与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接壤的县25个。在全国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中,属云南省本省独有并世居的民族有15个,占去了全国
本书围绕西南学术史、边疆史地、民族传统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法学、民族现状等论题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鄂温克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一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鄂温克民族的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从自然风光、服饰、饮食、居舍、生活用品、生产交通工具、婚丧嫁娶、文化娱乐、风俗礼仪、宗教信仰、历史人物等方面予以分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弘扬、发展和传承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全书共四章:第一章考察元末以迄15世纪末满族先民的氏族部落组织和管理机构。这段历史是满族形成史中最乏研究的,也是本书用力最多之处。第二章考察16世纪初至1616年间满族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和公共权力在部落旧制度的废墟上逐步形成的过程。第三、四两章考察金国始建到清朝奠基(1636)二十年间国家制度的递嬗演进,从“八王共治”
秋云君198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后又在中南民族大学师从老一辈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多年,在历史学和民族学方面受过正规的学术训练,具备相关多学科素养。在申请博士论文以前,他在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方面就已有了一定的造诣,尤其是对我国南方苗、瑶、土家诸族的史志了解较深。在本研究中,他兼识多学科的长处有所发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