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语法(上册)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语言的相关概念、汉语的重要性、汉语言风格手段生成的文化导因、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发展、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语文教学过程设计、语文教学艺术设计。
语言既独立于某些思维形式,同时又包含在某些思维形式之中。深层的概念范畴是人类认知能力在语言层面上的投射,是民族认知思维的集中体现。本书以汉语“感”、“觉”词族为观察对象,探索汉语与汉民族认知思维的同一性。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先对感知义心理动词“感”、“觉”词族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统计、描写与分析,然后依次归
本书是关于饶阳方言研究的专著。作者通过选取地道的饶阳发音人,收集饶阳当地的词汇用语,准确地记录和识别了饶阳方言语音(包含声母、韵母、声调、语音演变)的特征,最终在书稿中列举了6000多个词条,逐条对其做了语音标记和词语释义,并按照音序和义类对这些词条分别做了整理和排序。书中所收词条,涵盖了饶阳当地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
本书根据应用文的适用范围精心设计了个人事务文书、团体事务文书、会务文书、求职文书等模块。内容设置上注重任务导向,创设工作情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精选各类范例,通过知识探究和写作分解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规律。巩固练习的设置,有助于学生通过练习获得灵活运用的能力。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
本书系“云南开放大学云南乡村振兴教育学院‘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课程资源一体化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教材之一。该项目是由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牵头,云南省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农业农村厅及云南开放大学共同组织实施,在云南省培养村(社区)干部和乡村振兴人才的“领头雁”工程。本教材基于大量对基层写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古丝绸之路视野下的祁连山两麓古汉语民俗语言研究》的中期研究成果。青海方言尤其是河湟地区的汉语方言是历史上从中国不同地区迁居而来的汉族人口所说的话。来源历史久远、地域广泛,因此青海方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语言魅力。但由于方言音变、俗写盛行、望文生训,所以尽管这些词还活跃在人们的
13世纪由于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交错杂居,发生着语言与文化的深度交流及融合,汉语也在悄无声息地经历着沧桑巨变。正处于这种变化的过程之中的金朝作为元朝之前的一个朝代,1115年建国,1127年入主中原,1232年灭亡,这一百多年中,少数民族语言的侵入会给当时的汉语带来巨大的影响。本书稿是在综合考察金朝
本书是一本按照汉字四笔号码编排的实用汉语字典。四笔号码即把汉字的五个基本笔画横(提)、竖(竖勾)、撇、点(捺)、折分别用1、2、3、4、5表示,将每个字的前两笔和末两笔的数字号码按顺序连接起来作为该字的四笔号码,笔画不足4笔的字用0补足。全书由前言、目录、凡例、索引、正文和附录组成,约1000千字,1000余页。索引方
本书是在总结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而编写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写作技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习和掌握近50种常用应用文的概念、特点、适用范围、写作格式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应用文写作的水平。本书所选用的例文,大多是体育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