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和亲”始终是一项备受关注,也是争议颇多的重要政策与措施。《和亲史话》讲述了中国自秦汉以来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达到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目的,实施“和亲”政策的由来,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其中重点介绍了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元清时期的和亲。
《碧约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以碧约人的聚居地——云南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新发社区团山组的碧约人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团山碧约人的生产生活、社会历史、民风民俗、伦理道德以及民间文学等进行了全方位透视。记述了碧约人的社会构建和运转、经济生活模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等,以揭示碧约人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适应。
近年国内发现了一种极为罕见的蒙古文献手抄本,即由著名学者巴彦毕勒格图(汉名为汪国钧)于民国四年以汉文批注的蒙古文《圣成吉思汗经》的手抄本。作者对其进行研究,着力对该手抄本与《黄金史纲》的渊源关系等尚未解决的一系列问题。
本书分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基本概况、民族政策与民族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简况及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三章,内容包括:中华民族家庭成员构成及历史渊源、民族与国家、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简况等。
'景颇族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发展研究'由陆云所著本书是一部针对景颇族发展问题进行系统专门研究的学术著作。 '景颇族社会文化变迁与现代发展研究'除“导言”外共6章分别为“景颇族社会文化历史溯源”、“明清至民国时期的景颇族社会文化”、“20世纪中叶景颇族社会文化的巨变”、“现代转型时期的景颇族社会文化”、“当代景颇族的发展
苏发祥编著的《中国藏族》全面介绍了藏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天文历法、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承等。《中国藏族》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挖掘民族文化的题材,提炼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使之脉络清晰,连贯自然,富有时代感。既体现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又全面地介绍各民族的概况、社会文化、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沔城回族散杂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沔城回族镇概貌;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政治生活方式的变迁等。
蒙古族全史(第1卷)(精)/中国蒙古学文库
本书以民族特有的深描范式,把纳西族传统文化转型这一宏观命题置于其生发的文化领域中,聚焦于纳西村落、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三个地方文化,通过个人故事、村落变迁、仪式演述、旅游展演以及精英与官方、民间之间的互动博弈的地方性叙事,呈现了纳西文化传统从阐释到建构的转型这一社会事实。
本书论述了中国的莽人与越南境内的芒人的关系,从历史、语言、文化等角度证明了中国境内只有莽人,而无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