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后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有“李白后身”美誉的诗人——郭祥正,他流传至今的作品超过1400余篇,无论是从创作数量,还是从流传时间看,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本书以郭祥正及其诗歌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重新考察其生平事迹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其诗歌之创作渊源、思想内容以及创作手法和创作技巧,深入研究人物经历对其诗歌作
有时,人们在博物馆的作品中会发现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小痕迹,但慢慢积累会发现,一开始显得无关紧要的几个事件会联系成一个具有相同特性的谜题。比如在19世纪末的巴黎,震撼当时艺术界的双重之谜就被暴露在阳光之下,如马奈、德加、凡·高、塞尚等人的相遇和艺术碰撞。本书从出现新古典主义的19世纪初至出现现实主义、印象主
竺岳兵提出的“唐诗之路”,不但对当代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历史和文化的发掘、拓宽唐代文学研究之路,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第一次将竺岳兵学术研究文章做了汇总,包括唐诗之路考论、文化与文学散论和学术随笔三部分,体现竺岳兵的学术成就以及他发现、研究唐诗之路的思想和精神。汇集竺岳兵学术研究文章,对唐诗之路事业的
目前,区域文学和地方路径的研究是学术界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一部《浙江儿童文学史》,在以往出版的《浙江文学史》中几乎没有“儿童文学”的章节段落,这与浙江的儿童文学成就是不相符的。本教材主要以鲁迅、茅盾、丰子恺、金近、包蕾、金江等人的儿童文学创作为纲,兼顾史的脉络,采用以作家个案来反映社会结构的研究方法,散点透析
本书共分36课,主要内容包括:《诗经·周南·关雎》:爱情告白,三千年;《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持久相望,就是永恒相守;汉乐府《江南》:劳动之乐,爱情之美;曹操《观沧海》:这是诗,更是宣示等。
本书从“歌行”诗体入手,以清代前期歌行创作为研究对象,集中论述了清代顺治至雍正时期歌行的源流、构成、创作特点与成就,对以往“大歌行观”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清代“诗史”观自觉的观点,突出了“史笔”与“诗史”创作的关系,从文体互渗角度切入,归纳总结了清代前期诗人从“诗史”到“心史”的创作转型,探讨了“心史”创作的文学史意义。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7年至今二十余年间,发展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影响广泛、活力无限的部分之一,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文化奇观。本书为中国网络文学基础史料挖掘梳理成果,由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团队耗时十年,接力完成。 上编“中国网络文学大事年表(1996—2020)”,择要记述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大事要事,以六条线索贯穿:媒
中国的神话、传说和民俗,和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创世神话、射日神话、治水神话等,是我们的启蒙读物; 端午节的粽子龙舟、中秋节的兔子、春节时的鞭炮等,是每年必不可少的象征和仪式; 二十四节气以简驭繁,如此明晰; 西王母、昆仑山、《山海经》,为历代小说提供了原型; 隐逸更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
选取元明清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按作者生平、剧情介绍、主旨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评析、本事考源、故事演变、同题材剧比较、学术争论等进行介绍和评析,广泛吸收了学术前沿的新成果和新观点新理论。本书联系各朝代背景深入剖析剧作之内涵,概括作家个性,具有较强之学术性和趣味性,见解我到,特色鲜明。
本书以《红楼梦》为范本,从书名意象、基调、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研究中国小说的艺术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