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版)》除绪论外,可概括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中医学对病因、病机及防治的认识,中医学对养生与康复的认识四部分。第一章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学习中医学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说理工具。第二、三、四章为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
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很有特色,西医学东渐,中西医汇通,其所培养的中医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及临床诊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以说这与他们在民国期间所使用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有鉴于此,收集整理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教材,希冀对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以及提高中医临床医生诊疗水平提供借鉴。本丛书《民国名中医临证教学讲义选粹丛书》精
纪军、邴守兰、张馥晴校注的《内经精要》由清代吴达侯编撰。全书六卷,选取《素问》《灵枢》中部分原文,根据其内容进行分类编辑,并结合个人的理解融会贯通加以阐释,附录于各段经文之后。全书共分九门:一藏象,二经络,三病机,四脉要,五诊候,六运气,七审治,八生死,九杂说。各门之中,分列细目,条理清晰,可供学习和研究《内经》参考。
*时期的中医教育历尽艰辛,独具特色。在西学东渐、中西医汇通之巨大挑战下,培养的中医英才,成为新中国中医教育及中医临床的中流砥柱,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这与当时的中医教材息息相关。以史为鉴,收集整理*时期的中医药教材,给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和教材编写以新的启迪,给临床中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成为历史的选择和中
《读过金匮要略》又名《读过金匮卷十九》,为陈伯坛晚年于香港之作,作者脱稿后逝世。民国庚辰(1940)年五月,伯坛中医专校同学会为纪念恩师将其出版。本书对《金匮要略》原文逐条进行诠解释义,系统地分析了各方的组成原理、配伍意义、功能主治及其适应证等。陈氏注重经文考证,更复以临证经验注经。其篇卷评述之详,善用铺陈排比,层层分
随着中医学教学模式、中医学教材的改革被提到当前中医教育改革重要的议事日程,选辑点校出版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一可填补民国时期中医书籍讲义类出版之空白,二可为当前中医教改和教材编写提供参考、启迪思路。这也是这次选辑民国时期中医教学讲义的意义所在。本丛书选辑了《恽铁樵医学讲义》《承淡安针灸学讲义》《秦伯未医学讲义》《张山雷
李赛美编*的《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主任李赛美教授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程记录,授课视频翻录整理为文字书稿,生动精彩,原音再现。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共十次,组成本书之十讲。授课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李赛美教授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并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再加上部分专题讲座,使得博
孙广仁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药类专业用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防治原则等内容。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