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发生巨大变化并迅速发展,呈现出课题范围逐渐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深度显著拓展的态势,其间涌现出数量巨大的研究成果,亦不乏创见,是今天从事该领域研究时不可绕过的学术基础。本书从多个维度综述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既包括隋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等阶段的断代文学史研究,
四部典籍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体观念,全面耙梳和深入探究四部要籍中或隐或显的文体观念,是古代文体观念研究的必经之路。本书所萃集的论文,正是研究历代典籍中所反映的文体观念的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对《诗经》《尚书》等经部文献的文体形态及其中潜含的文体发生学观念的考察,也有对文章总集选录《史记》篇章的文体观念辨析,又有对《典论》、
《人文》学术集刊由河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主办,《人文》编辑部编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办刊宗旨,坚持社会效益,注重内容建设和办刊品质。《人文》以人文关怀为中心,突出学术原创性与新知传播,注重实证研究,鼓 励综合创新,力图融通各学科,探讨各种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问题,推介不同知识领域的深度思考
自六卷本《陈伯海文集》出版以来的六七年间,陈伯海先生依然坚持读书与思考,又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文章与札记,本书便是这些成果的汇集,取名“余思”,自有承续原编文集余绪且更加思考之意。全书共四辑,分别为“存在”之思、审美之思、艺术人文之思及历史社会之思。与之前的各项学术研究所不同的是,这些思考更侧重于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及现代人文
本书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主办,依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编辑刊发国内外有关文学制度研究的最新研究论文,主要包括理论与观念、制度与文学、创新与实验、令规与辑释、古典与英译等五个版块,收录了《“立言不朽”与“立言爲公”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作家和当代文学赢得世界性的声誉,而这也必然要求中国学界对莫言的创作及变革创新的意义做出更为深入、透辟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立项,本丛书即是这一重大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丛书所讨论的命题
我们正在面临和经历的新的城市生活,是一个不断建构和修正的生活。不确定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作为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城市,深圳*具代表性,从某个方面也可以说深圳文学是当下中国城市文学的一个缩影。作者以彭名燕、曹征路、邓一光、李兰妮、南翔、吴君、谢宏、蔡东、毕亮等几代作家的讲述深圳历史和现在的作品为切入点,肯定了中国城市文学
本书以活跃于明代嘉靖至崇祯年间的140余位山人文学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他们创作、编撰、抄写、辑录、经营的500余种文学、史学作品为直接文献依据,以记载、评述他们的20余种明、清重要选集与史学著作中所揭示的相关文化问题与社会问题为线索,通过考证、辨析、清理等工作,研究他们在明代文学、文化、社会中所形成的山人现象及其对明代
《文心雕龙》研究是国内外研究的显学。本书以《文心雕龙》源文本为研究基点,以美国《文心雕龙》翻译与研究文本为研究对象,选取20世纪50年代末至2010年之前所有美国学术机构与学者通过翻译、研究、编选《文心雕龙》所形成的研究资料,对这些研究资料进行再研究。通过援引接受美学“效果历史”的阐释框架,梳理了《文心雕龙》源文本在跨
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一批卓有建树的作家,他们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果。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外读者中间拥有广泛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和生平都需要得到进一步的研究,以便能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早日实现中国文学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为此,作家出版社特邀请当代影响力与活力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