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对计算表征主义的批判,人们自然要追问:什么是一种更为恰当的研究心智的方式?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认知哲学丛书:心智的非机械论研究》以“心智机械论进路”和“心智非机械论进路”这两个观念为楔子,探究心智的工作机制。心智机械论进路既与图灵机模型相关,也与表征观念关联,包含了一种基于表征的信息观念。非机械论进路引入非机械
关于人类自我本质的讨论是自古就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永远充满魅力的谜题。当你思考“我是什么?”的时候,到底想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是灵魂的自我审视,还是仅仅想给自己一个总结?在这本书中,利物浦大学哲学系教授巴里•丹顿从全新的哲学角度通过最新的神经科学知识带领我们一同探索自我的世界,并让
物质论是近代资产阶级对抗中世纪神学思想的一种精神批判工具。德波林编*的《近代物质论史(精)》介绍哲学家培根、霍布斯、斯宾诺莎、托兰德、梅叶、霍尔巴赫、狄德罗等关于物质论的主要观点,并对思想发展的历史背景、哲学家个人的性格生活及其与神学斗争的精神作了揭示。
本书力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进行探讨,为什么要提出四大体系比较探索?这是因为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源头;列宁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继承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也高喊要继承发展马克思,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等等。四大体系地探讨、融合、碰撞可以分清曲直、是非、真假,从而准确地找到升华与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法与有效
“敌人”既是人们建构的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国家需要敌人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近代以来,“敌人”是基于国家利益和理性计算之后得出的政治判断,必须在“民族—国家”的理论框架中获得诠释。内部敌人和外部敌人延续和再造着“民族&
《时间的形状》内容主要分为三篇:第1篇宇宙洪荒,第2篇生命旋律,第3篇人类乾坤,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以空间为辅线为我们讲述了宇宙的起源、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物质的质量等问题,作者以全球性的视角及开放性的思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宇宙空间。
主体性观念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然而,主体性观念在现当代却遭到了普遍地拒斥,究其原因在于主体的形而上学化及其引发的自我否定。马克思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开创现代实践哲学,揭示了主体形而上学存在的理论弊端,并为我们从当代实践哲学视域内重新理解主体性观念提供了理论支撑。本书立足于形而上学与
本书主要阐释了文本性理论的形而上学维度,围绕文本的形而上学问题,探讨了文本的本体论特征、文本同一性的条件、作者和读者的性质以及他们与文本的关系。主要内容包括:本体论地位;同一性;作者;读者四章。
《辩证法概论》是尼·伊·布哈林的狱中遗稿之一,由一系列短篇集成,从多个侧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如哲学的主体与客体、外在世界的真实性、可认识性,实践、理论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社会立场、思维与感受之间的关系等。当代俄国哲学家给予布哈林的哲学研究以高的评价,认为布哈林的思想是同20世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和葛兰
本书从不同角度揭开了人之所以要选择并接受某一信仰的三个原因:一是实践方面的原因。二是认识方面的原因,三是感情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