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四书学是以儒家典籍为文本对人的一种解读,目的在于探究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必然之故以及人之所当然之则。可以说,朱熹四书学实际就是人学(就人自身而言)、政治学(就人与社会而言)、伦理学(就人与人而言)的结合体。朱熹对哲学的涉足源于幼年时期潜移默化地理学熏陶,对哲学的探究则是源于对儒学精神血脉之所在的为己之学的探求。而为
杨慈湖(1141—1226)是南宋思想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本书对南宋大儒杨慈湖进行全方位研究,基于扎实文献基础提出其思想核心在于“‘一’—‘心’—‘觉’”的动态结构。对杨慈湖与孟子、陆象山的思想关系进行重新探讨,提出杨慈湖思想创建多于继承、开拓多于守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心学”之思。“心学”史上陆九渊、杨慈湖、王阳明
本书是一部有关周敦颐思想及其典籍、文物遗存的著作,全书分为三个篇章,阐释了周敦颐的思想,展示了近百件藏品,力求全面展现周敦颐的鲜活形象。上篇阐释周敦颐在湖南、中国、东亚的影响,探讨周敦颐在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研究周敦颐的太极哲学思想和周敦颐太极思想的现代发展。中篇突出郴州地方志对周敦颐的记载和评价,梳理周敦颐在郴州
本书共分七个章节,从世界的本源-道出发,推导出在人性问题上,将“善”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由此推导出在人格与修养问题上体现出的反思与独立人格,并指出“中”的积极性在于除了防止走极端以外,最重要的表现出绝对的强势。紧接着阐述家政与国政关系中的家国治理,及其国家制度的若干问题。最后谈到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在继承游酢思想精华的同
张恒,山东邹平人,1985年生,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兼任《国际儒学论丛》辑刊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比较哲学。近年来重点关注宋明理学及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尤其是体用思维;同时关注先秦儒学,尤其是孟荀比较、儒家自然主义等问题。
《朱子全书廉洁章句辑要》(精装本)以朱杰人、严佐之、刘永翔主编的《朱子全书》(修订本)、《朱子全书外编》为蓝本,从《周易本义》《诗集传》《仪礼经传通解》《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30部典籍中探骊、淬炼出5000余条的廉洁章句,是目前最系统全面整理中国传统廉洁章句的书籍。本书是朱子廉洁思想的集成
本书是一本介绍陆九渊成长故事和学术精神的通俗读物。书稿围绕象山先生“心学”教育思想展开,主要讲述了陆九渊青少年时期的14个小故事,包括:母生嫂养亦如心;四岁问天求知心;请桔奉嫂有孝心,不受华衣种廉心;疑有子,不畏权威心;不信伊川,无盲从心;佳偶天成有爱心;负笈疏山显圣心;剪甲习武报国心;大人诗,凌云壮志心;胜国手,有谦
本书结合实际情况,包括前言、正文、附录等。前言部分简要介绍《近思录》的成书过程及基本情况,正文包括原文、注释、大意、解读,对《近思录》深入解读。为体现读本的实用性和特色性,设置了知识拓展、释疑解惑等栏目,方便读者研读和使用。
本书比较全面地综合了宋元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思想资料,并以学案体的形式加以编纂,详细介绍了各派的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宗派门户之见,是了解和研究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的必读参考书。
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家族和身世、地域和时代等多个方面,探讨陆九渊心学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史的进程中讨论宋儒在思想理论上如何呼应时代问题,深入探讨宋代儒学复兴与理学、心学兴起的基本概貌,深刻揭示陆九渊心学对中国思想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