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师晚年潜心修佛,埋头著书。他对佛法有着精深的掌握和认识,在多部著作中,向人们解释了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产生的原因,并启发人们排除业障,明心见性,快乐生活。本书除了收录李叔同不同时期的演讲、文字作品,还辑录了他的处世格言和诗文,这些文字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希望读者在阅读的
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佛教禅学在印度的思想历程。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说外道禅,第二编说小乘禅。其关注点是前佛教时代有代表性的宗教家之冥坐主张,涉及了从印度吠陀经典、奥义书到印度小乘佛教的祖师禅行法。
本书以文字校勘、词语训诂、句子训诂、偈颂训诂为经,以广义语义场理论七要素为纬,对《五灯会元》做了全面的训诂研究,是寻求训诂学新思路、正确理解禅宗典籍的新成果。主要研究包括33处校勘,57处词语训诂,36处句子训话,11条偈颂训诂。校勘研究部分在广义语义场理论的统摄下按照校勘四法的顺序递次校勘,训诂研究部分着力从语言习惯
观音信仰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东南沿海的浙江普陀山逐渐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根本应化道场,并形成一山特起万山朝之观音道场信仰格局。 本书运用历史学、文献学、哲学、宗教学、社会学以及田野调研的方法,将普陀山佛教放在中国佛教历史演变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从普陀山开山开始,以观音信仰第一圣地的形成为思考焦点,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弘扬翻译精神,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郑重推出“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该文库有着明确的追求:展现中华翻译家的经典译文,塑造中华翻译家的精神形象,深化翻译之本质的认识。该文库为开放性文库,入选对象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每位翻译家独立成卷。本书是“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之一,所选翻
本书稿“贡唐·丹贝仲美文集”共11册,根据民族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32开版《贡唐·丹贝仲美文集》第1-11卷修订出版。书稿为古籍文献,原文献成书于18-19世纪,收录《贡唐教诲》《水树格言》《随笔漫谈》等192部著作,内容涉及藏传佛教理论、宗教哲学、藏族传统文学、人物传记、寺庙清规、语言文字、语法修辞等文化多领域,是
季羡林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佛教研究权威,一生对佛教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季羡林从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切入,修正了原来的很多假设,考证了佛教是间接传进中国来的,对佛教的起源、流变、传入中国等重要方面做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分析。全书收录了季羡林先生经典的佛教研究文章,旨在反映季羡林先生重要的佛学研究成果,呈现季羡林先生
《山西古代寺观彩塑全集》由资深美术史论学者、山西大学张明远教授主编,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全集共收录山西境内由唐至清56所古代建筑中保存的数千尊彩塑,以高清大图和线描的形式华美呈现,并由著名美术史学者对其空间布局、数据、服饰、塑造技艺、时代特色等进行详述、考证,是目前卷帙最大、收录山西古代彩塑最多、考证最为赅博的大
《般若经》与东亚佛教——2017年中日佛学会议论文集一书稿,作者是张风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士。专业研究方向为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致力于中国佛教天台宗和魏晋南北朝佛教思想研究。系2017年于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中日佛学会议论文汇集,收录了与会专家学者对《般若经》与东亚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