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354-430年)是古罗马帝国杰出的基督教思想家、神学家、哲学家,西方古代文化重要的思想代表之一。他有机地融合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和柏拉图主义哲学,为基督教思想体系的*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深远影响遍及西方中世纪及近现代各种神学和哲学。《上帝之城(修订版套装上下册)》是奥古斯丁代表作之一,他花了十四年时间(4
本书以一个具体概念在公元1-2世纪这个时段的复杂演变为主轴,由此引出马克安(Marcionc.85c.160)独特的思想贡献,而马克安的再发现或者说对马克安的这样一种新颖解读又深化了我们对早期西方思想史的理解,进而对西方学界普遍接受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作者以提问的方式引导我们重新思考经典的成书过程并进一步反思与此相关
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信仰宗教?许多人对此深感疑惑。如今,在地球每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找到耶稣的信徒,基督教早已传遍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对于这个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宗教,许多人依然充满了疑问和好奇:基督教为什么历经两千年的风霜雨雪,在新世纪依然能拥有如此庞大的信徒队伍?它如何从一个犹太人
本书以耶稣会士和天文学为主题,系统查阅研读了国内外所藏清代历算著作、官方文献和清人文集,并与欧洲所藏第一手西文档案资料互证,在全球史和跨文化的视野下系统阐述天主教传教士与欧洲天文学传入中国的诸面相。
莫尔特曼在现代神学界,特别是第三世界神学中甚有影响。虽然没有出现所谓的莫尔特曼学派,他的思想却激发了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学,鼓动了北美的黑人神学,点燃了欧美的妇女神学。在某一程度上,约翰默(JohannMetz)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基督教-马列主义对话,也是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所引发的结果。本书对约根莫尔特曼希望神学
本书稿为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文库入选项目。书稿以明末至清中期湖广地区的天主教会传教情况为主要考察内容,分析了明末到清中期天主教在湖广地区传播、发展及与其中国民间底层社会互动的情况,重点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明清时期的交汇与交流。指出这一时期西方宗教在中国社会的传播并不成功,但是为日后双方的文化交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马丁·路德和慧能在各自宗教传统中均以宗教改革家的姿态出场,并塑造各自宗教传统的新趋向。这构成了二者思想比较和对话的基础。本书分别对路德的救赎论思想和慧能的佛性论思想的背景、发展、主要内容和影响作了详尽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开展二者宗教思想的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核心理论(拯救与解脱)、宗教实践的反思性批判、
神学美学(第六辑)
本书通过搜集、整理和研读相关法文原始档案史料,对19世纪中叶以巴黎外方会会士为主体的法国人在川滇藏区的历史活动予以考述和呈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早期欧洲修会藏区活动历史回顾;2.19世纪中叶欧洲修会藏区活动之筹谋;3.巴黎外方会会士罗勒拿在四川藏区的活动;4.巴黎外方会会士罗勒拿、肖法日在云南藏区的活动。
"瞒过"上帝:圣经故事中的博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