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翔通过文学重绘1980年代的社会转折与思想图景,提出两个80年代的说法:第一个80年代,围绕社会领域中的改革、启蒙、现代化等观念展开,由伤痕文学发端打开了诸多的写作领域,文学以现实主义手法依然拥有饱满的社会政治功能与历史使命。第二个80年代,源于对第一个80年代的反思与质疑,改革与现代化的发展主旋律既带来勃勃生机也带
作者秉持开放的学术理念,在文学与图影互为参证的逻辑框架下展开梳理和分析,努力绘制出两者之间流转的基本脉络,从而获致一种对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新阐释。在充分占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本书通过对视觉文化语境下文学的主题意涵、叙事机制、艺术观念嬗变及思潮变迁的梳理,着重分析研判绘画、摄影、电影等不同艺术形态的图影样本与中国现代文学
本书在搜集相关城市叙事文本的基础上,探讨明清叙事文学中城市书写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打破以时间顺序梳理作家作品的惯常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文本进行重点论述。通过论述明清时期叙事文学中城市书写的新变化,观照中国城市文明在明清之时呈现出的具体风貌和独特气质,并以此挖掘明清时期叙事文学城市书写的文学价值。本书以明清时期叙事文学
新文学自发端起,就长久裹挟在新与旧、城与乡、现代与传统、抒情与史诗、文学与政治等一系列具有辩证性的历史构造当中,也在现当代中国纷纭的话语实践和形式的自反与重造中,呈现为开阔而复杂的光谱。本著的核心议题正在于将这些“构造”重新语境化与问题化,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辨析与探询贯穿新文学的诸多具体构造如何内在于现代性命题本身,
本书以创作经验横跨新文学历史的“现代”阶段与“当代”阶段的著名作家姚雪垠为研究对象,通过考辨姚雪垠在人生的四个不同时段中是如何与所处时段的主要思想潮流,尤其是与“革命”这一对其影响至深,且被视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的各种互动,揭示姚雪垠及以他为代表的“五四”后第二代左翼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的生成、演变的历史过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研究著作。“探故”与“察今”,前者主要指通过考察原始语境,探究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的含义、理路、前提、限度诸问题;后者主要指对当代研究者诠释能力的剖析、省思,二者的互动构成本书的研究框架。全书由导论与八章专题研究构成。导论部分阐述本研究的基本命意、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意义。其下每章均针对一种文论观念展
选取王运熙先生论学的札记8则和讨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经典论文14篇,构成基础(入门导引)和进阶(专论)和拓展(通论)三个块面。特邀复旦大学杨焄教授撰写导读和编选后记,梳理学术史脉络,点明论述思路和学术意义。基础篇涉及读书方法、传统的书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一些方面,深入浅出,要言不烦。进阶篇力求兼顾论文的学术经典性(乐
《审美之维:中日文学散论》是对几位古代士子和现代作家的人生和作品所作的同情性理解和阐释形成的文字。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试图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理解作家和作品,结合对生活、文学和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反思,揭示其故事的意蕴、文字的魅力和审美的情韵;期望能够通过个人的心灵“小世界”,认识、理解和阐释文人士子的人生和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全书共五编,计35章。上卷17章,论述了从先秦、汉魏六朝到唐代的文学理论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教材和参考书,初版于2002年,2013年修订出了第二版,累计印刷四十余次,销量达50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发行量算是很大的。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在用,使用范围很广。 本次修订出版第三版,保持了原第二版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有选择地补充融入了学界和编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书试图通过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