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荟聚”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勃、卢照邻、柳宗元等唐朝诗人的百余首经典诗作,以凝练的导读、精准的注释、言辞生动的解析,带领读者领略唐诗的韵律和意境之美,感受唐诗的文化魅力,欣赏唐诗创作背后的故事,让读者从唐诗中获得精神力量和情感共鸣,以更坚韧、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本书从流传千年的唐诗出发,帮读者解决人生烦恼,它不在当下,不在哪个高楼大厦当中,而是在大唐的酒肆、庙堂、边塞、草庐、江畔。
本书将带读者了解女频、男频、付费短篇这三个网文主赛道的变现要领,手把手教读者从选题到大纲、从人物到剧情,搭建出爆款故事框架,写出引人入胜的网文。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子归城》人物形象审美评述(一);《子归城》人物形象审美评述(二);〈子归城》人物群像审美的广度意蕴;〈子归城》人物群像审美的深度意蕴;《子归城》人物群像审美的核心意蕴。
本书以杜甫诗中“论诗(文)”之篇目为线索,遴选杜诗中最具理论特色及普遍与恒久意义的诗句,以之为提纲,从多个角度予以阐述和解读,呈现了杜甫之“诗学”。注重从杜诗文本、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出发,提炼杜甫在诗歌创作、鉴赏方面的见解及其运用和延伸。后附杜诗诗论汇编,并附前人及作者简评。
《宋词博物课》(手绘图鉴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宋词与科普知识相融合,分为《植物卷》《动物卷》《山川风物卷》,介绍宋词中出现的数百种动植物,以及名山大川和人间风物,讲述关于它们的科普与文化知识,让科学与宋词相遇,打破科学与文化的边界。同时,书中还精心选取与宋词意境相契合的手绘插图,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宋词古韵之美。
青海蒙古族史诗传统是蒙古族史诗中一支富有特色的地域传统。20052013年,笔者曾5次在青海省海西州进行田野调查,采访道丽格尔苏荣、索克、尼玛、胡亚克图、乔格生、布热等史诗艺人,搜集了丰厚的田野资料。本书将青海蒙古史诗放在国内甚至国际蒙古史诗广阔语境中,并在青海蒙古史诗对自身古老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过程,以及多
史诗传统的宏阔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建立立体多元的检视向度。本书聚焦藏蒙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在演述前演述和演述后不同的文本生命阶段和关系性思维中探查口头音声文本的生成转换过程,基于本土材料,构建史诗音乐的概念工具和理论阐释模型,拓展中国史诗学的理论话语空间。作者以格萨(斯)尔音乐为基点,将口头诗学演述
本书比较全面地观照了闻一多的学术文化世界,在诗人和民主斗士之中凸显闻一多作为学者的一面,在学术文化世界的把握中凸显闻一多的学术个性品格和创造性的文化思想。主旨在于:作为现代诗人、文化史家和现代思想家的闻一多所进行的学术研究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主体性研究范式,不同于胡适的实证主义的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范式,不同于新儒家的回归传
新月派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重要的文学流派。新月派诗人从事了大量外国诗歌汉译活动。新月派秉承中体西用文化观,发展了相应的诗学和翻译思想。1923年-1925年新月派诗人的外国诗歌汉译活动为自发阶段,翻译选目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时期诗人的诗歌,除了要实现介绍外国诗歌的文本目的,还具有试验汉语白话的文化目的。1926年-1933年